葛明仙 高級工藝美術師1939年生於丁山陶藝世家,1956年考入紫砂工藝廠,師從吳雲根,顧景舟。1984年進中央工藝美院培訓,1988年進紫砂廠研究所,一直從事新品開發研製,成就斐然。2007年去世。
葛明仙 高級工藝美術師1939年生於丁山陶藝世家,1956年考入紫砂工藝廠,師從吳雲根,顧景舟。1984年進中央工藝美院培訓,1988年進紫砂廠研究所,一直從事新品開發研製,成就斐然。2007年去世。
1980年代,在宜興一廠的紫砂壺年紀中,是一個相當飛黃騰達的年代。港商的加入,正為宜興紫砂注入了多元化的要素,壺式一新,工藝躍進。其中,出現在80初至80中左右的「荊溪姓製」底款。
趙松亭,號東溪,是清朝道光\咸豐年間最傑出的紫砂刻陶家,同時又是一位造詣很深的書畫家。他精刻的紫砂陶藝,集“詩書畫印”的金石氣和書卷氣為一體,在造型和藝術品位上力求完美大氣,故而在審美的精神內涵中,頗受文人雅士的鍾愛。精善書畫,是他制壺工藝得以昇華的主要原因。傳世松亭的刻陶工藝,無論是文化品位的內涵性,還是刻製水平的精妙程度,無不透視出詩情畫意般的藝術神韻。從中可以看出,松亭先生駕馭刻陶的能力如同用毛筆在宣紙上書寫一樣游刃有餘。他製造的壺藝,極富藝術性和價值性。他和同時代著名收藏鑑賞家吳大徵先生相交深厚,過往甚密,常聚一起研討壺藝,並共同合作過不少紫砂精品。他們合製的佳壺,往往是一些藏壺家夢中追尋的藝術珍品。他刻製的紫砂壺,“詩書畫印”融為一體,達到完美的思想藝術境界。如今,在古玩市場和收藏者手中的趙氏親手製作的陶器可謂鳳毛麟角。
朱泥壺經過清代幾百年的傳承,每個時期也有其時代細節特徵,這些特徵也常常用在朱泥壺的斷代方法上:1.晚明至清初的朱泥壺很少有低於容量140毫升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部分是嘉慶與道光或以後的作品;2.清初至清中期,以孟臣壺為代表在造工方面「渾樸工緻兼而有之」,不太可能過於精工,比如清初壺內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慶、道光以後壺內才以竹刀修刮;3.一般來說,道光以前壺,蓋唇不長,而蓋內有蓋「水平」字樣,最早的為道光十三年;4.清初早期,壺的把圈的位置較高,而且有向上提的感覺(徐秀棠《中國紫砂》)。朱泥壺造形看似簡單,卻依循著一條古老的造形藝術理論法則,即「統一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由此,朱泥壺的藝術魅力及其藝術價值,凝結著茗壺藝人一生對造形藝術的追求就順理成章了。
高俊峰 國家級工藝美術師1969年4月生於宜興製陶世家,資深陶藝家;其外祖父為新中國七老藝人之王寅春大師,從小就受到紫砂藝術的熏陶,在其間的學習中逐漸紮實了基礎作品形體優美,氣韻雄壯,追求意境統一,重點突出紫砂的“張力感,平衡感,整體感”三要素。作為全手工制壺風氣的領跑者之一,作品深受行家的喜愛與追捧並被多種藝術雜誌刊載,主攻大品花器類別。近年尤其注重對於新生代實力派陶手的培養,門下英才迭出,湧現出如談雄飛,宋永剛,蘇俊,王晟越,儲文峰,陸文潔,宗文麟,孫俊,殷立敏,邵小英....等等新生代熱門陶手。
錢一清,1969年生於江蘇宜興2014年高工,1987年進入紫砂工藝廠,學習製陶工藝,後拜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黃自英門下學習陶刻裝飾藝術,2002年進入研究所跟隨中國著名陶瓷藝術大師鮑志強(樂人)繼續學習深造。作品注重詩,書,畫刻融陶藝於一體的表現形式,具有紫砂的金石味,書卷氣,受到壺界同仁和收藏家的廣泛好評和肯定。
1941年生於江蘇宜興,1957年進江蘇紫砂工藝廠,隨朱可心、施福生學藝,1979年進紫砂工藝二廠,所製作品、花貨,奇形產品等無一不精,制壺容量大到可裝入上百斤的茶壺,小到微型什錦掌上小壺,更是令人稱奇。 1985年“歡聚壺”榮獲省陶瓷產品同行評比三等獎,獎杯式咖啡壺獲農業部全國陶瓷行業評比二等獎,1990年獲中華人民共和國輕工部,從事工藝藝術行業三十年榮譽證書,1996年晉升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葛陶中,1957年生於宜興,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1976年6月進紫砂工藝廠隨李碧芳學習,1978年進入紫砂研究所,師從沈蘧華,並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貼身指點,從事紫砂陶創作,技術全面,製作精良,不斷探索紫砂之精華,充分利用紫砂泥土的特性來達到其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