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持平,1945年生於江蘇宜興,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輕工廳評定)。
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名藝人徐盤大、陳福淵學藝,後得顧景舟大師教澤指導先事盆藝,後專事壺藝,尤擅長紫砂壺方器造型。
代表作品有《四方段玉壺》、《方舟壺》、《方鍾壺》等,作品《升方壺》被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
其撰寫的論文《傳統陶藝與宜興紫砂》及《淺談方壺成型工藝》等在香港《中華傳統陶藝及現代陶藝論壇》、《紫砂春華》等刊物上發表。
潘持平,1945年生於江蘇宜興,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輕工廳評定)。
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名藝人徐盤大、陳福淵學藝,後得顧景舟大師教澤指導先事盆藝,後專事壺藝,尤擅長紫砂壺方器造型。
代表作品有《四方段玉壺》、《方舟壺》、《方鍾壺》等,作品《升方壺》被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
其撰寫的論文《傳統陶藝與宜興紫砂》及《淺談方壺成型工藝》等在香港《中華傳統陶藝及現代陶藝論壇》、《紫砂春華》等刊物上發表。
瑤池春不老 壽域日開祥
宜興一廠為官廠,在1958年成立。一廠負有外銷創匯責任,為了大量產製紫砂壺,將過往個人製作改為團體製作,由工匠帶領幾位學徒大量商品化製作紫砂壺。 一廠在1977年到1982年,出產的壺會標上綠色標籤,上面印有「MADE IN CHINA」,因此被稱為綠標標準壺。這也是這時期一廠標準壺最大特色。除此之外,還有底款「荊溪惠孟臣製」、「中國宜興」,蓋款姓名、數字等不同的組合。一廠壺主要為外銷,早年由香港轉銷台灣,標準壺最受台灣市場喜愛,其中「荊溪惠孟臣製」、「請飲中國烏龍茶」等壺更是受到喜愛。
李昌鴻中國陶瓷藝術大師1937年生,1955年進紫砂工藝廠,師從顧景舟58年來大師歷任:紫砂廠技術輔導,車間主任,技術科長,副廠長,總工藝美術師,鴻成公司總經理 ,昌華公司董事長,熟知紫砂工藝生產過程。1984年,與沈蘧華合作“九頭竹簡茶具”榮獲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質獎,成為當代紫砂首次在國際上榮獲大獎。2001年創作的《青玉四方》茶具獲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2002年新作《母與子》方壺獲首屆中國工藝美術學會「華藝杯」銀獎,同年《一衡茶具》(九件)獲中國輕工團結會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金獎。
吳小平,又名吳小萍,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工藝美術學會陶藝專業委員會委員,現供職於宜興陶瓷博物館。
1972年年生,自幼跟隨父母吳亞平,錢麗媛學藝,酷愛制壺1990年藝術。年進入中國美術家協會韓美林工作室工作,隨後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1995年到南京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基礎紮實,訓練有素。作品以光素器為主,造型新穎,線條得體,具有時代氣息。部分作品曾被“壺錦”,“紫砂風采”,“當代陶藝名家集”,“跨世紀知名陶藝家集“,”中國當代工藝美術精品集“,”中國紫砂名壺珍賞“收入。設計新作被台灣”茶與壺“雜誌報導,1998年在香港參加”中國名人名壺展“,”中國四大陶瓷產品名作展“,1999年創作喜迎澳門回歸的”普天同慶壺“參加上海”翠玉齋“舉辦的”紫砂茶具五朵金花展“。
荊溪惠孟臣,是宜興一廠早期壺中,名聲最響的作品。玩早期壺的玩家,莫不夢想擁有一把「荊溪惠孟臣製」紫砂壺。荊溪惠孟臣外,還有荊溪南孟臣、宜興惠孟臣,都是同系列的名壺。
束旦生,字石雪,碩陶齋主人。一九四四年生於江蘇宜興蜀山。一九五八年進廠師從談堯坤,任淦庭學藝。尊師教誨,深得其真諦。在紫砂事業中傾注四十多年春秋心血,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刻苦鑽研,憑著對中華文化和紫砂藝術獨特理解,創作多方面的寓意深遠。善創作設計製陶,尤擅長陶刻。對書法,繪畫,篆刻,陶藝,紫砂史等方面均有獨到研究。精工華麗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獨樹一幟。曾多次參加國內外地區展覽及現場操作表演,得到國家領導人及砂壺收藏家的稱道。被譽為“藝術成就陶藝家”。
此壺泥料純正做工精緻,工法是清朝時期的技藝,底落「苦道人」字體工整,可惜不知苦道人是何人也。
「荊溪惠孟臣」。荊溪是宜興古地名。惠孟臣為明代紫砂壺名家,姓惠名孟臣。
荊溪惠孟臣,是宜興一廠早期壺中,名聲最響的作品。一廠早期商品壺,都是多人大量製作,以水平壺為大宗。惠孟臣是水平壺名家,因此以他名號落章款。一廠惠孟臣系列壺,約在1978年至1983年間製作,除了「荊溪惠孟臣製」外,還有「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中國宜興」等,訂購方為香港商。早期壺除了養泥養的不錯外,最大價值為其故事性,以及不可復的稀有性(真壺愈來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