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泥繪、堆塑裝飾流行於清初17世紀晚期。泥繪裝飾由明代沈君創製,清代道光年間最為流行。其工藝方法是在已完工但尚有一定濕度的泥坯上,用其他色泥漿或本色泥料漿,以羊毫堆畫花鳥或山水紋樣,因用泥堆畫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用來堆畫的色泥有本山綠泥、白泥、硃砂泥、鳥泥等。早期的泥繪、堆塑產品以白泥居多。用泥繪與堆塑結合的手段來裝飾,作者必需具有書法、繪畫、貼塑等高超的藝術造詣,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泥繪與紫砂壺坯體結合不夠牢固,容易磨損和自然脫落,所以傳世紫砂壺中帶泥繪的很少見,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范祖德(1909-1976年),宜興人,清末民初范家壺制壺名師范福奎(字范佔,1884-1956年)之子,一代宗師范大生堂侄,他深得范家壺之真傳,技藝超群制工不凡,尤善製作花貨。當代製壺名家范順生(邵寶琴之子)建國初期曾受過范祖德的教誨。其子范盤衝(1939年)亦是當代製壺名家,原在宜興省陶瓷所工作,現定居上海。范祖德是1954年10月建國初期宜興紫砂工藝廠開廠時7位名師之一(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邵陸大、范正根、范祖德),他們7人在建國初期百業凋零的情況下,組織紫砂合作社恢復生產,白手起家,招學徒傳技藝,宜興紫砂業能有欣欣向榮的今天,他們7位名師的草創之功將永遠被後代陶人所銘記。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臣壺代代都有仿品,因此鑒別上很難斷代,但仍可從以下一些細節特徵上去鑒別:
1、製工,孟臣壺“渾樸工致兼而有之”,不可能太精工。製壺史上在明末清初這個階段,壺內底面均不甚精細,因為清初壺內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道以後壺內才以竹、刀修刮。
2、造型上,把圈的位置略高,有向上提的感覺。
朱泥壺蓋內有“水準”字樣,最早到道光十三年。
3、明末清初的小壺蓋唇不長,一直要到道光開始蓋唇才有長唇。
4、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
5、晚明時期壺的容量很少有低於140毫升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抵是清代中葉以後的作品。
6、朱泥壺在雍正、乾隆時,曾有部分作品以化妝土做表皮,以至表裡顏色略有不同。
7、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是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8、銘刻的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製”、“荊溪惠孟臣製”等。有的前面標有製作年份或絕句,如“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等,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具書法韻味,用竹刀刻劃,後期作品則用鈐印。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