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宜興朱泥調砂壺 (8)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紫砂壺泥繪、堆塑裝飾流行於清初17世紀晚期。泥繪裝飾由明代沈君創製,清代道光年間最為流行。其工藝方法是在已完工但尚有一定濕度的泥坯上,用其他色泥漿或本色泥料漿,以羊毫堆畫花鳥或山水紋樣,因用泥堆畫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用來堆畫的色泥有本山綠泥、白泥、硃砂泥、鳥泥等。早期的泥繪、堆塑產品以白泥居多。用泥繪與堆塑結合的手段來裝飾,作者必需具有書法、繪畫、貼塑等高超的藝術造詣,才會取得良好的效果。

泥繪與紫砂壺坯體結合不夠牢固,容易磨損和自然脫落,所以傳世紫砂壺中帶泥繪的很少見,非常具有收藏價值。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壺造型可愛.做工精細泥料好.作者詳細資料不明?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范祖德(1909-1976年),宜興人,清末民初范家壺制壺名師范福奎(字范佔,1884-1956年)之子,一代宗師范大生堂侄,他深得范家壺之真傳,技藝超群制工不凡,尤善製作花貨。當代製壺名家范順生(邵寶琴之子)建國初期曾受過范祖德的教誨。其子范盤衝(1939年)亦是當代製壺名家,原在宜興省陶瓷所工作,現定居上海。范祖德是195410月建國初期宜興紫砂工藝廠開廠時7位名師之一(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邵陸大、范正根、范祖德),他們7人在建國初期百業凋零的情況下,組織紫砂合作社恢復生產,白手起家,招學徒傳技藝,宜興紫砂業能有欣欣向榮的今天,他們7位名師的草創之功將永遠被後代陶人所銘記。

IMG_0014.JPG

IMG_0015.JPG

IMG_0016.JPG

IMG_0019.JPG

IMG_0024.JPG

IMG_0025.JPG

IMG_0027.JPG

IMG_0029.JPG

IMG_0031.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臣壺代代都有仿品,因此鑒別上很難斷代,但仍可從以下一些細節特徵上去鑒別:

  1、製工,孟臣壺“渾樸工致兼而有之”,不可能太精工。製壺史上在明末清初這個階段,壺內底面均不甚精細,因為清初壺內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道以後壺內才以竹、刀修刮。

  2、造型上,把圈的位置略高,有向上提的感覺。

朱泥壺蓋內有“水準”字樣,最早到道光十三年。

  3、明末清初的小壺蓋唇不長,一直要到道光開始蓋唇才有長唇。

  4、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

  5、晚明時期壺的容量很少有低於140毫升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抵是清代中葉以後的作品。

  6、朱泥壺在雍正、乾隆時,曾有部分作品以化妝土做表皮,以至表裡顏色略有不同。

  7、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是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8、銘刻的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製”、“荊溪惠孟臣製”等。有的前面標有製作年份或絕句,如“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等,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具書法韻味,用竹刀刻劃,後期作品則用鈐印。

IMG_0104.JPG

IMG_0107.JPG

IMG_0109.JPG

IMG_0111.JPG

IMG_0113.JPG

IMG_0115.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壺底鈐印「萬寶」長方印。陽文篆書,字體法度嚴謹,章法穩健。萬寶款寓意典雅,為朱泥器之中著名堂號名款,所見皆精品;「萬寶」此款正反映了乾隆年間百姓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太平自信。此壺泥、型、工、款樣樣精到,胎質厚實呈朱紅色,胎身摻有粗砂熟料,顆粒點點浮現,且因泥中摻以黃色熟料,待器成窯燒之際,泥胚因含有水分,向內收縮,熟料則已燒結不會收縮,因而形成顆粒點點外突的效果呈粗梨質感。這種在朱泥壺泥質中摻熟料的作法,一可為支撐泥胎高溫窯燒之胎骨。二為美觀,窯燒後泛出星星白點,猶如夜空繁星。三更有助壺之透氣性。然因摻雜熟料砂在高溫窯燒中甚易爆砂、窯裂,故困難度亦較高。

 


IMG_0004.JPG IMG_0006.JPG IMG_0007.JPG IMG_0008.JPG IMG_0016.JPG IMG_0019.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巢亞芬1986年助理工藝美術師,她的壺做法細膩用心,純樸古雅,雖然職稱是助工,但是與顧景舟..等同輩。沒有參與職稱考取好像是家庭因素,她的壺基本多在海外,90年代後就不曾再見到她做的壺,所以現在市面上流量不多。IMG_0020.JPG IMG_0022.JPG IMG_0024.JPG IMG_0026.JPG IMG_0030.JPG IMG_0031.JPG IMG_0037.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72年年出生於陶都宜興丁蜀鎮,在這歷史悠久的陶文化發源地。從小受到紫砂文化的熏陶,高中畢業後即參與紫砂陶藝術的學習和製作。在國家級工藝美術師陳惠紅的指引和教導下,也經過自己長期努力的學習下,制壺技術不斷的提高。同時在紫砂藝術理論上,得到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儲集泉的悉心指點,受益匪淺。在繼承傳統壺藝的基礎上,加入了自己的想法和創新,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制壺風格。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蔣藝華---工藝美術師 1963年生於江蘇宜興市,蔣蓉之養女。1981年進紫砂工藝廠徒工培訓班,跟隨師父高麗君及小師父丁洪順、季益順學習紫砂基本成型技術。
  1984年考進研究所跟隨母親蔣蓉學習,並接受諸多名師指點。1988年到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深造,學習有關陶瓷的基本造型理論與設計概念,對陶藝創作思考啟發頗多。
  蔣藝華自幼受養母蔣蓉大師的嚴格教育和培養,她在母親身邊勤奮樸實地學習,一步一個腳印地打下傳統工藝的基本功,經過幾十年的刻苦磨練和鑽研實踐蔣藝華初步繼承了母親的藝術風格特徵,擅長製作花貨類作品,也兼做光貨類作品。其作品構思新穎,造型優美,做功精巧,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許多作品被國內外收藏家收藏~~IMG_0020.JPG IMG_0021.JPG IMG_0022.JPG IMG_0027.JPG IMG_0031.JPG IMG_0032.JPG IMG_0036.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