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ov 09 Thu 2017 09:28
當代黃泥壺李萍制 細寫茶經煮香雪石生刻
- Nov 06 Mon 2017 09:15
紅泥窯變小壺_孟臣款名壺鶴飛香
孟臣壺代代都有仿品,因此鑒別上很難斷代,但仍可從以下一些細節特徵上去鑒別:
1、製工,孟臣壺“渾樸工致兼而有之”,不可能太精工。製壺史上在明末清初這個階段,壺內底面均不甚精細,因為清初壺內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道以後壺內才以竹、刀修刮。
2、造型上,把圈的位置略高,有向上提的感覺。
朱泥壺蓋內有“水準”字樣,最早到道光十三年。
3、明末清初的小壺蓋唇不長,一直要到道光開始蓋唇才有長唇。
4、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
5、晚明時期壺的容量很少有低於140毫升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抵是清代中葉以後的作品。
6、朱泥壺在雍正、乾隆時,曾有部分作品以化妝土做表皮,以至表裡顏色略有不同。
7、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是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8、銘刻的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製”、“荊溪惠孟臣製”等。有的前面標有製作年份或絕句,如“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等,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具書法韻味,用竹刀刻劃,後期作品則用鈐印。
- Oct 29 Sun 2017 21:58
當代朱泥壺_朱可心制 豬壺 ( 祝福 )
朱可心(1904- 1986年年)出生於宜興市丁蜀鎮。原名朱凱長,藝名“可心”,寓意“虛心者,可師也”,“山中一杯水,可清天地心”之意 14歲時拜汪生義為師,與吳根雲結為師友1931年受聘於江蘇省立宜興陶瓷職業學校窯業科技工,此間創作紫砂咖啡具。次年,精心製作雲龍鼎和竹節鼎參加美國芝加哥博覽會,並榮獲“特級優獎”,1953年12月“全國民間藝人觀摩大會”攜作品雲龍壺,圓松竹梅壺參展1959年他以合作社代表的身份參加北京故宮博物院舉辦的世界陶瓷展覽。其作品松鼠葡萄壺,松竹梅三友壺被選入“中國工藝美術巡迴展”出國展出,並獲一等獎。1959年年他費時4個多月精心仿製南京博物院珍藏聖思桃杯獲殊榮。創作旺盛期,設計製作了如意壺,雲玉壺,高峰咖啡具,迎賓酒具,萬壽壺,碗梅壺,可心梨式壺等,許多式樣成為紫砂工藝陶銷產品1964年他精心仿製陳鳴遠包袱壺,達到紫砂技藝爐火純青的地步。朱可心首創一種壺式,多種裝飾的手法,深受中外人士的歡迎。
- Oct 29 Sun 2017 21:50
宜興一廠_胡國英制樂在其中壺
中國宜興紫砂一廠,起於1958年,止於1998年。這浩蕩的四十年所生產的紫砂壺商品數以百萬計,再折算天然、災害及人為損壞,打個五折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但人們對於紫砂壺的喜愛,可又豈此這個數字能滿足。80年代初期,因港商的加入流通, 紫砂開始火熱,雖迫於當時政治氛圍,可兩岸紫砂經第三地轉折仍是私通不斷,為了紫砂,中國本地以外的壺友藏家可謂是千方百計,當然,紫砂壺獲得不易,需求過於供給,利益所趨之下,「仿製」也成了必有的歷程。80年代中期之後,中國開放,更是加成了廠壺仿製的火焰。
1998年一廠改制至今已逾二十年,一廠仿壺的數量早已超過現存的真品數量,仿製的技術也因科技的進步,資訊的大量流通下越來越到位,但真的永遠就是真的,假的永遠真不了,再如何仿製,還是一定有漏洞,必竟「時間」、「時代特徵」、「核心技藝」與「核心精神」是仿不了的,不僅在紫砂壺的仿製如此,在所有古物的仿製中,只要多方比對,仍有其脈絡可尋。
- Oct 16 Mon 2017 10:00
當代紫砂_許雲制 本山綠泥 虛扁壺
- Aug 01 Tue 2017 10:29
當代紫砂壺_蔡豔制黑泥瓢瓜壺
- Jul 26 Wed 2017 14:00
當代朱泥_鮑紅華制 雞首壺
鮑紅華,女,1958年出生於製陶世家,並在紫砂工藝廠進行了一番歷練,後跟隨高級工藝師李碧芳女士進一步學習研究制壺技巧。上世紀90年代初,她與李錦棠共同創建錦華陶藝工作室。 1990年,她進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造型設計,1992年進紫砂工藝廠藝培中心任教。他與中央工藝美院於耀中教授合作創作的“補天壺”無論在造型和做 工上都達到了較高的藝術層次。創作的“秋菊壺”“福壽壺”等多件作品,出版在台灣的《壺譜》和《天地方圓》等專業雜誌上,作品在港台地區有較高的知名度、 深受海內外收藏家們的喜愛。《德中壺》獲《第六屆中國(國家級)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作品評選》銀獎
《捕天壺》被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永久收藏
- Jul 14 Fri 2017 10:06
當代朱泥壺_高德芝1998年制
高德芝,字壺稀,1930年生,當代紫砂壺製作大師,如今已有87歲高齡。13歲學習紫砂陶藝,技藝日漸成熟,17歲拜現代著名紫砂大師王寅春為師,心記手練,反覆琢磨,紫砂壺這一做,他便做了一生。對高老來說,紫砂創作,是不斷創新的過程,說是壺藝,卻也是寫意人生從小就做紫砂壺的他一生都在追求更高的技藝。在製作紫砂壺時炯炯有神的目光沒有人覺得他已經是87歲的高齡。高老年輕時,曾多次參與重大的國家科研項目的技術攻關。特別是他高溫耐火材料的研發,滿足了國防工業的需要,並取得了突出的成績。1960 年,他剛滿30 歲,經國務院批准,首批直接從工人提拔為工程師。因技藝突出還參與過毛主席紀念堂1 號工程、北京6895 等大型工程。1991 年被中國茶葉博物館聘為紫砂顧問。1997 還被授於「中國宜興陶藝名家」稱號。
- Jul 06 Thu 2017 08:41
清末民初_吳雲根制 四方傳爐壺
- Jun 16 Fri 2017 12:21
當代紫砂_金銀鳳1983年制飲者長壽井欄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