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ug 30 Tue 2022 12:55
清末紫砂八大家_申錫製二泉刻紫砂石鼓壺
- Aug 22 Mon 2022 18:49
清末時期_愙齋款(吳大徵)紫砂鳳鳴壺
「愙齋」特定年代茶壺印款為清光緒二十一年至二十七年期間,著名金石書法家、收藏家吳大澄之收藏紫砂茶壺所用印款。
吳大澄(1835-1902)歷經廣東、湖南巡撫,喜歡古董、紫砂,常請名手至家中作仿古壺,壺底鈐「愙齋」陽文篆書方印。清末制壺名手黃玉麟曾于清光緒廿一年至廿四年(1895~1898)到吳府仿制古董鐘鼎及古陶器;制壺名手俞國良亦于清光緒廿五年至廿七年(1899~1901)特制傳爐、橄欖等式。「愙齋」陽文印鈐在壺底,作壺者的小方印款鈐在壺蓋上。
- Aug 18 Thu 2022 12:01
清末民初_高山流水覓知音 古陽羨孟臣款橘皮朱泥掇球壺
掇球壺,是紫砂壺圓器之經典,同蓮子大壺,掇只同出一源,掇球壺,形如其名,彷彿多球相連,從上至下,環環相扣,圓的經典美妙。從現代美學角度來考察,掇球壺集比例,氣韻,節奏,連貫,對比,平衡,協調,呼應於一身,堪稱精美。
掇球壺: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是現在製作紫砂壺中典型的器型之一,由邵大亨首創。“大亨掇球”,由清代嘉道年間的川埠上袁村 (現丁蜀紫砂村) 邵大亨創作。壺體渾圓碩大,渾厚華滋,壺嘴短小前衝,曲線優美;壺把自由舒展,飄逸放達;壺口略小,壺蓋略呈拱形,壺鈕呈圓球狀。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氣韻生動。
- Aug 05 Fri 2022 10:19
清朝時期_禎祥款紫砂精品竹段壺(泡養後重拍)
此品紫砂竹段式壺,細觀此壺胎質細膩,色澤飽滿,光潤如玉,造型秀致挺立,整把壺端莊雅致,玉色晶瑩,氣韻溫雅,渾樸玲瓏,具天然之趣,有很強的形式美感。底部鈐印「禎祥」二字,印文字跡清晰,極富金石韻味。
1.葛貞祥,清乾隆、嘉慶年間紫砂藝人。制壺也擅作紫砂花盆。
2.蔣貞祥,清末民初制壺名家。傳器有紅泥軟提梁壺,平蓋上有一小圓章,陽文「貞祥」二字。
3.華貞祥,清末民初制壺藝人。傳器有蟠螭壺,海棠紅砂胎,壺蓋塑一蟠螭居於頂端,流為獨角怪獸,造型奇特。蓋內有「貞祥」印章,底款為「南洋勸業會宜興陶業出品」。
4.2016年北京東正紫砂拍賣專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有一只段泥扁石壺,壺底鈐有「禎祥」方章,把底鈐「彭年」方章,曼生刻「泉石以生香」。
- Jul 27 Wed 2022 00:20
民國時期_墨緣齋意堂製景記款紫砂水平壺
顧景舟本名景洲,後改名為景舟、名號有曼晞、瘦萍、武陵逸人、荊南山樵、壺叟等,曾自創堂號為自怡軒。少年就學於蜀山東玻書院,1932年初隨祖母邵氏學習陶藝並學製水平茶壺,刻苦鑽研,數月後學成自製水平茶壺時,即在壺底使用「墨緣齋製」印款;接著又在壺底使用「墨緣齋景堂製」印款,並在壺把或壺蓋上使用「景記」印款;後又接用「墨緣齋意堂製」印款,把款用「景記」印款。
徐風先生在2015年8月出版的「布衣壺宗~顧景舟傳」一書中,記載了1943年顧景舟接受上海"鐵畫軒〞訂製一批小水平壺,每把2角錢,底款用「墨緣齋意堂製」,壺把梢上用「景記」小印。
- Jul 25 Mon 2022 11:51
宜興一廠_徐新妹款紫砂寶蓋神燈雙漁壺
徐新妹(1947——) 女,江蘇宜興人,工藝美術師。1960年進宜興紫砂廠拜陳福淵學藝,1965年隨裴石民學習製壺技藝、學得紮實的基本功、1985年進紫砂研究所研習、後隨何挺初共同從事紫砂造型設計製作、尤以花貨見長。1989年與夫何挺初設計作品「五頭漁家樂茶具」、1990年作品「五頭漁家樂茶具」獲景德鎮杯國際陶瓷精品大獎賽三等獎、全國陶瓷展三等獎、1993 年晉升助理工藝美術師。
- Jul 20 Wed 2022 11:16
民國時期_茶棧監製款朱泥高旋紋壺
此器無論做工、胎土、式度、款識俱臻上乘,殊為難得。壺練泥精細,色澤紅潤, 造工亦見巧思,以圓式為基礎略作改動,壺上部束線五圈,乾淨利落,豐富了壺身的層次結構,更提全壺精神。壺鈕作壺腹的微縮狀,蓋面略微拱起,上下呼應,執壺品茗之間,歲月流轉,然對美的追求卻沒有絲毫的變化,想必這也是大雅之人的處事狀態。
- Jul 18 Mon 2022 13:57
宜興一廠_白瓷釉人物描繪紅泥水平壺
水平壺的壺嘴與壺把重量須嚴格相等,故能在水中保持平衡,其講究的工藝和緻密的結構,均要求製作者俱備高超的技藝和深厚的功力。此紅泥水平壺觸感細潤,色澤光潔純正,壺面人物畫工童趣十足,另一面老鼠啃蘿蔔精緻可愛,做工精巧兼具觀賞與實用性。
- Jul 17 Sun 2022 01:22
明代早期_ 官鈞天藍釉茶盞 口直徑11CM高4.5CM
明清兩代,宜興窯興盛宜均釉,因色彩燦爛,色澤亮麗,宛若天成,以“灰中有藍暈,艷若蝴蝶花”的灰藍釉色最足珍貴,而與北方鈞窯爭輝,史稱“宜鈞”。至清三代,紫砂與宜鈞結合,獨具一格,因稀少珍貴而價值連城。「宜鈞」始創於明萬曆中期,由制壺名家歐之明創燒,傳說歐之明之所以仿「宋鈞」創燒「宜鈞」,主要是爲了彌補紫砂胎體表面粗澀的不足。「宜鈞」其釉面光亮,釉層較厚,不透明,開細紋片,以釉色瑰麗而馳名於世,名垂史冊。《匋雅》的作者陳瀏也在書中稱頌:「歐窯妍且姱,絢麗同晨葩。」「宜鈞」爲了達到仿「宋鈞」的艷麗的外表,在秞中人爲的添加了如鐵、錳、鉀、鈉等多種微量元素,燒造後的色澤變化較大,從傳世器物觀察,古代宜鈞的制釉方法略似唐鈞。即先在胎上施黒釉、再灑以白釉,燒成時形成各處的乳光釉區,並流淌成藍色的兔絲紋而濃處成乳白,不流淌則成藍色乳光點,懸浮着無數圓珠狀、或菟絲子紋、或橘皮狀小顆粒,甚富觀賞性。
- Jul 13 Wed 2022 11:01
清朝時期_貢局款朱泥三足水平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