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帽壺式,形貌優雅,猶如明季儒生,頭戴笠帽,兩袖清風,縱情山水。身作圓珠體,壺鈕呼應作寶珠形。流與壺把伸展得益,豐腴中猶蓄骨力。蓋內造型尤見柔美,以氣口為中心,做數圈同心圓,環環相扣,層層過度,宛如湖中投石,漣漪不絕。
笠帽壺式,形貌優雅,猶如明季儒生,頭戴笠帽,兩袖清風,縱情山水。身作圓珠體,壺鈕呼應作寶珠形。流與壺把伸展得益,豐腴中猶蓄骨力。蓋內造型尤見柔美,以氣口為中心,做數圈同心圓,環環相扣,層層過度,宛如湖中投石,漣漪不絕。
荊溪是宜興古地名。惠孟臣為明代紫砂壺名家,姓惠名孟臣。
荊溪惠孟臣,是宜興一廠早期壺中,名聲最響的作品。一廠早期商品壺,都是多人大量製作,以水平壺為大宗。惠孟臣是水平壺名家,因此以他名號落章款。一廠惠孟臣系列壺,約在1978年至1983年間製作,除了「荊溪惠孟臣製」外,還有「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宜興南孟臣製」「中國宜興」等 。
荊溪是宜興古地名。惠孟臣為明代紫砂壺名家,姓惠名孟臣。
荊溪惠孟臣,是宜興一廠早期壺中,名聲最響的作品。一廠早期商品壺,都是多人大量製作,以水平壺為大宗。惠孟臣是水平壺名家,因此以他名號落章款。一廠惠孟臣系列壺,約在1978年至1983年間製作,除了「荊溪惠孟臣製」外,還有「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宜興南孟臣製」「中國宜興」等 。
范洪泉宜興人,1941年生,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第五屆)、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首屆),師從吳雲根、朱可心老藝人,為“可心花貨”嫡傳弟子,跟隨朱可心二十餘年,善製花貨,其紫砂藝術風格豪放、大氣磅礴、個性鮮明、技藝精湛,被江蘇省輕工廳嘉獎“對紫砂有突出貢獻”堪稱現代紫砂花貨藝術的傑出代表。
1956年進紫砂工藝廠隨吳雲根學藝,1958年轉師朱可心門下任徒工班班長、技術員,曾任成型車間技術總輔導。
1993年在廠研究所從事產品創新和設計,1982年《綠嘴葫蘆壺》獲全國陶瓷評比評委特別獎,代表作品有《東坡提梁壺》、《特大梅樁壺》等。
「荊溪姓款」+蓋款 1983~85年
周定華(1953——)先後從師于陳福淵、高麗君、顧紹培、周正年等名家,曾做特大砂壺。「荊溪姓製」: 80年代初期至80中一廠廣泛使用的章款,具時代性。 比起80中之後至90年代的廠壺,工藝普遍比較精緻,但荊溪姓製的紫砂壺仍只是當時的商品壺,並非把把精品。 反觀「荊溪姓製」章,是當年使用最廣泛的章款,亦是當年特定風氣下所改用的章款,並非特定人士才能使用。
壺底童子拜觀音款.蓋內潘字.單孔無倒把西施壺!
文革壺的泥料優良純正,壺體外表裝飾樸素無華,以泥繪(或稱粘貼)為主,凡有毛主席頭像的壺一定是單孔(象徵忠心無二),其它的為多孔,孔眼為九孔和七孔,也沒有西施壺特有的倒把 (禁忌)。凡名師製作一般為手工成型,仔細觀察,壺內壺外拍痕明顯,同時,壺外的模範校正線也較明顯,其次壺的嘴.把.蓋.底等部位的銜接線也較清楚。在那個時期製作的政治壺,尤其是有毛主席頭像的壺,都是由廠里統一制模,由各制壺人按其規格大小手工完成後,再用模對壺規範檢驗,以防出差犯錯。文革壺印款因時期不同有別。68年之前,印款照落不誤,且為繁體字,壺底.蓋內皆落款。
「無章款壺」全器無款1979~1981 年(此批壺應為研究室少量生產之純手工作品)
中國宜興紫砂一廠,起於1958年,止於1998年。這浩蕩的四十年所生產的紫砂壺商品數以百萬計,再折算天然、災害及人為損壞,打個五折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但人們對於紫砂壺的喜愛,可又豈此這個數字能滿足。
中國宜興紫砂一廠,起於1958年,止於1998年。這浩蕩的四十年所生產的紫砂壺商品數以百萬計,再折算天然、災害及人為損壞,打個五折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但人們對於紫砂壺的喜愛,可又豈此這個數字能滿足。80年代初期,因港商的加入流通, 紫砂開始火熱,雖迫於當時政治氛圍,可兩岸紫砂經第三地轉折仍是私通不斷,為了紫砂,中國本地以外的壺友藏家可謂是千方百計,當然,紫砂壺獲得不易,需求過於供給,利益所趨之下,「仿製」也成了必有的歷程。80年代中期之後,中國開放,更是加成了廠壺仿製的火焰。
此器選取典型邵家泥料,細膩潤滑,如嬰肌膚,內外處理乾淨利索,極具功力。邵家名人輩出,邵二孫、邵蓋、邵文銀、邵文金、邵基祖、邵玉亭、邵旭茂、邵元祥、邵大亨、邵友蘭、邵大赦、邵友廷、邵景南、邵元章等等。
邵友廷 宜興上袁村人,他精工壺藝,尤其善於製作鵝蛋壺和掇球壺。成名於邵大亨之後的一位制壺名家,形制尚朴,技藝腴麗。並傳繼子程壽珍,為其造就紫砂藝品的堅實基礎,成為屢摘國際金獎的名手。是近代制壺名家程壽珍的養父。他製作的紫砂壺大多工整、規矩,尤其擅長製作方圓器和加彩壺。邵友廷製作的器物,大多蓋有「友廷」兩字的橢圓形陽文篆印。由於邵友廷是清末的制壺名家,因此,他製作的紫砂壺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壺底刻 水流花自放 孟臣 把蓋:「葉形「香」字 」
此件朱泥壺造型規整,渾圓周正。壺蓋如帽,上有圓鈕。壺身腹部扁鼓。壺把纖細圓潤,口流三彎,底部刻水流花自放 孟臣,字體方正嚴謹,功力不俗。此壺特殊之處在於其把款鈐印,為一樹葉,內寫「香」字,巧妙融合,頗為特殊。紫砂器自明代晚期興起以來,多於壺底刻寫制器姓名款或年號干支款。進入清代以後,紫砂器年號則不再出現,改以乾支紀年,這一現像在同期瓷器上亦是如此。康熙十六年,出於維護帝王權威的考慮,浮梁知縣發布了「年款禁令」。據清乾隆《浮梁縣志》記載:「康熙十六年,邑令張齊仲,陽城人,禁鎮戶瓷器書年號及聖賢字跡,以免破殘。」禁令雖出,並不能完全禁絕民窯題寫年款現象的發生。康熙三十八年曾立「奉憲永禁碑」,碑文中再次重申民窯不得書寫年款的禁令,如有「陽奉陰違,一經查出,定拿枷責不貸。」自此絕大多數康熙民窯停止了書寫年款而改書其他類型的款識。宜興窯當然也不例外,這也是清初紫砂中僅有乾支而不見年號的原因。禁令雖然限制了題寫年號款,卻激發了民窯的款識創新能力,使得康熙款識空前豐富,寄託款、堂名款、吉語款、圖記款、花押款等等百花齊放。清初直至乾隆,民窯器皆有以秋葉為款者,而紫砂香葉款十分罕見,獨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