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元,清乾隆年間制壺高手,生卒年待考,曾為宮廷制壺。
此壺泥色呈熟栗色,質地緊密而細潤,以手工拍身筒成形,器形圓潤周正,笠蓋、珠鈕、三彎流、壺把環扣細緻,壺身包漿深厚,光澤怡人,底鈐“邵春元製”篆書陽文印款,章款規矩,有雍正時風。
邵春元,清乾隆年間制壺高手,生卒年待考,曾為宮廷制壺。
此壺泥色呈熟栗色,質地緊密而細潤,以手工拍身筒成形,器形圓潤周正,笠蓋、珠鈕、三彎流、壺把環扣細緻,壺身包漿深厚,光澤怡人,底鈐“邵春元製”篆書陽文印款,章款規矩,有雍正時風。
三分分 茶解解 解之之渴 留佩
邵景南(1796-1874)宜興上袁村「邵家壺」傳人,號留佩主人。清道光年間制陶名藝人,
「貢局」是清末外銷泰國的宜興紫砂壺上常見的款識,「貢局」壺所用底款印章為無邊框印款或陽文楷書上下單行「貢局」或者在壺蓋沿邊用刀刻楷書,橫寫「貢局」,或在花邊框中為陽文楷書上下單行「貢局」,或為蓋款陰文楷書「貢局」。壺表面或磨砂拋光,或不作處理,或用包金片包口沿、蓋沿、壺腳等處。貢局乃外銷作品,自清末至三十年代後才止,對制壺要求技術甚高,從制壺的工藝及氣韻來看,比例和諧,纖巧秀麗。
裴石民(1892—1976),原名裴雲慶,又名裴德銘。宜興蜀山人。著名紫砂藝 人。早年習藝,藝成後擅制仿古紫砂器,頗負盛名。善製水丞、杯盤、爐鼎等器,造型典雅別緻,具有青銅器敦厚穩重之特點,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陳鳴遠第二”之美譽。成熟期間精品之作,以中小件為主,以古器作借鑒,以超凡的構思,能放能收,簡繁勻稱,既能作典雅脫俗的光素茗壺,又能作千姿百態之花貨茶具,風格清秀不俗,技藝精湛嚴謹,在紫砂藝苑中獨樹一幟,為紫砂歷史上求新求變,求精求妙,精而少,少而妙,不可多得的能工巧匠之一。
范福籌(1900-1959),號瘦石,民國陶刻高手,宜興蜀山人。范福籌幼時念過三年私塾,16歲隨父制壺。 1921年,范福籌拜任淦庭為師,學習陶刻。藝成後他為任淦庭當助手,在吳德盛處刻製紫砂器。上世紀30年代後,范福籌又為毛順興店陶刻,取名號“瘦石”,陶刻的紫砂器均署“瘦石”款。直至1959年去世,享年59歲。
周六妹:1986年版宜興陶瓷紫砂廠工藝師、助理工藝師、技術員名錄.
中國宜興紫砂一廠,起於1958年,止於1998年。這浩蕩的四十年所生產的紫砂壺商品數以百萬計,再折算天然、災害及人為損壞,打個五折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但人們對於紫砂壺的喜愛,可又豈此這個數字能滿足。80年代初期,因港商的加入流通, 紫砂開始火熱,雖迫於當時政治氛圍,可兩岸紫砂經第三地轉折仍是私通不斷,為了紫砂,中國本地以外的壺友藏家可謂是千方百計,當然,紫砂壺獲得不易,需求過於供給,利益所趨之下,「仿製」也成了必有的歷程。
壺是鐵砂製,托款道光六年,包漿自然古樸,如石似玉。結構嚴謹勻稱,質地細膩潤澤,技藝嫻熟老練,構思巧妙。沉穩中見靈動,寧靜的大雅之美 。壺壁刻有,山中ㄧ杯水、可清天地心,壺蓋刻 飲之壽,字體流暢、刀工見骨。
范洪泉宜興人,1941年生,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第五屆)、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首屆),師從吳雲根、朱可心老藝人,為“可心花貨”嫡傳弟子,跟隨朱可心二十餘年,善製花貨,其紫砂藝術風格豪放、大氣磅礴、個性鮮明、技藝精湛,被江蘇省輕工廳嘉獎“對紫砂有突出貢獻”堪稱現代紫砂花貨藝術的傑出代表。
1956年進紫砂工藝廠隨吳雲根學藝,1958年轉師朱可心門下任徒工班班長、技術員,曾任成型車間技術總輔導。
1993年在廠研究所從事產品創新和設計,1982年《綠嘴葫蘆壺》獲全國陶瓷評比評委特別獎,代表作品有《東坡提梁壺》、《特大梅樁壺》等。
顧躍鳴1958-12-15年出生於陶都之鄉,書法藝術受教於著名書法家周慧珺老師,紫砂藝術受教於何道洪大師。 1998年被美國世界藝術中心授予“世紀名人成就獎”。 2016年舉辦“大鳴之境”個人藝術全國巡迴展。 2017年舉辦了20多個國家近80多位國際陶藝大師參加的“中外國際陶藝大師藝術展”交流活動。多件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多篇論文發表於專業雜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