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宜興朱泥壺 (113)
- May 12 Thu 2022 16:44
清朝時期_澹然齋款紅泥大紅袍橋鈕線圓壺
- May 10 Tue 2022 10:15
民國時期_一勺惠山泉 孟臣款朱泥笠帽壺
此壺身筒氣韻飽滿,以圓立鈕為中心的笠形蓋帽頗具特色,短頸三灣流,以凸顯壺身的張力,更顯玲瓏小巧的意趣。壺底竹片三角刀刻“一勺惠山泉。孟臣”,款文行筆端正,結字嚴謹,氣韻貫通,頗見精神。朱泥壺自清初以來,一直是宜興紫砂陶藝的重要產品,而且外銷歐、亞許多國家和地區,其普遍性勝過當時其他紫砂製品。
- May 03 Tue 2022 09:58
清朝時期_葉形味泉款朱泥掇球壶
此壺用朱泥全手工製作掇球壺,手澤痕明顯,壺底有一葉形小章“味泉”二字印款。“紫砂泰斗”顧景舟在二十世紀晚期應邀鑑賞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砂藏品時曾指出:院藏“味泉款黒砂竹節壺”為清嘉慶作品,故可推測此“味泉”款朱泥壺應為嘉慶時期制壺名手。
- Apr 29 Fri 2022 10:20
清朝時期_清德堂製姚俊款朱泥梨形小壺
宋犖(1634年~1714年),字牧仲,號漫堂、西陂、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漢族,河南商丘人。官員、詩人、畫家、文物收藏家,收藏名跡甚富,愛好壺藝。“後雪苑六子”之一。宋犖與王士禎、施潤章等人同稱“康熙年間十大才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宋犖奉詣入京師為康熙皇帝賀壽,被加官為太子少師,復賜以詩,回到家鄉商丘。九月十六日卒,享年八十歲。康熙下旨賜祭葬於其家鄉商丘,祟祀名宦鄉賢,葬於西陂別墅(今大史樓村)。
據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載 ,牧仲曾遊宜興東坡書院,前有石坊,題曰‘東坡先生買田處’,牧仲中丞手筆也。並曰“砂壺傳器”“清德堂”,為清朝著名文物鑑藏大加宋犖,遊宜興時所訂制之堂號。
- Apr 19 Tue 2022 10:03
民國時期_三山半落青天外 孟臣款朱泥矮潘壺
“三山半落青天外”出自李白名詩《登金陵鳳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詩文浪漫。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以鹽賈起家,累官至兩廣鹽運使。由於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製專屬紫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潘氏訂製的紫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 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紫砂壺稱為潘壺。
- Apr 16 Sat 2022 01:21
清朝時期_一勺惠山泉 子怡款朱泥古瓮壺
此壺朱泥胎肉厚實,壺身圓潤柔麗、收縮自然;壺嘴小巧靈致、曲環有度,似漁翁釣竿垂於江上;壺把曲而不俗、張而不揚,銜接處力度適中,穿指於其間,把握舒適穩定;壺蓋疏密有致、棱角分明。壺鈕為圓珠,細膩光滑,氣孔通於天地之間。蓋身微鼓呈二層狀,壺身上沿與蓋沿吻合,儼然一體,線條舒展流暢、勻稱柔和,給人以神清氣爽的感覺。壺底矮圈足,平底上刻「一勺惠山泉」,落「子怡」款。筆逸悠閒,若即若離,頗富意境。子怡所作朱泥壺有多種款式存世,底部皆以刻劃詩句,以喻品茗清雅之情,風格沉穩古樸。
- Apr 15 Fri 2022 11:57
清末民初_山中有古人 逸公款朱泥神燈壺
逸公,即惠逸公,清代雍正、乾隆時(1723-1795)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逸公所製茗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具備,尤泥色最奇。作品雅緻脫俗,巧而不織。小壺亦有佳者,莫若大壺之古樸可愛。書法無定體,楷、行、草書俱佳,真書高雅,楷書有唐帖遺意。刻法竹刀、鋼刀均用,或沉著或飛舞。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悉敵,故世稱「二惠」。
- Apr 13 Wed 2022 12:09
清朝時期_善寶款朱泥110cc笠帽梨形壺
善寶款梨形壺,善寶未見史載,約清朝乾隆時期,多見長方陽文篆印“善寶”二字印於壺底。此壺砂質溫潤細,紅潤可人。造型簡樸,壺型以梨形為題,骨肉亭勻,這是朱泥壺光素造型中的一件佳器,看似素面素心,卻體現出壺藝家的功力和純熟深厚的技藝 。
- Apr 10 Sun 2022 13:02
宜興一廠_曹婉芬製朱泥平蓋高線圓壺
曹婉芬,女,1940年出生於江蘇宜興,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2005年),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10年)。1955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承朱可心與裴石民,同時亦受王寅春與顧景舟指導,1958年任紫砂工藝班小輔導,培訓青年藝徒,技藝全面而扎實,作品秀麗大度,善製紫砂壺花器。
- Mar 30 Wed 2022 10:09
清光緒年間_龍印寶字款朱泥直流瓮形壺
龍印、花印特定年代印款為清光緒七年至十六年( 1881-1890 )時期所用茶壺印款。
龍印圖案一般為仿光緒年間錢幣龍的圖案鑴刻,圖案相仿,花印圖案一般有方、圓之分,圓章邊紋為花紋,中有寶藏字樣,方章花印邊紋為花紋,中有鳥獸圖案或字樣,大方印為早期用款,單邊小方印為後期用款。
- Mar 29 Tue 2022 11:28
民國時期_無底款有蓋印 ?生朱泥掇球壺
掇球壺:掇,落起來的意思;掇球,落起來的球。是現在製作紫砂壺中典型的器型之一,由邵大亨首創。“大亨掇球”,由清代嘉道年間的川埠上袁村 (現丁蜀紫砂村) 邵大亨創作。壺體渾圓碩大,渾厚華滋,壺嘴短小前衝,曲線優美;壺把自由舒展,飄逸放達;壺口略小,壺蓋略呈拱形,壺鈕呈圓球狀。整件作品雍容大度,氣韻生動。據說是由蓮子大壺轉變的壺型,把蓮子把下的耳朵去掉了。
- Mar 28 Mon 2022 09:54
當代紫砂壺_談碧雲製朱泥開光菊瓣壺
談碧雲,女,1940年生於江蘇宜興。 1985年評為第一代紫砂工藝美術技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自1958年進入紫砂工藝廠,先後跟隨著名的紫砂藝術大師裴石民、王寅春學藝。 1974年起從事紫砂壺的創作和對紫砂產品的檢驗工作。主要獲得的獎項 1988年,作品“秋葵壺”榮獲香港國際貿易有限公司舉辦的“中國宜興紫砂陶特藝展”優秀作品獎;1989年“獅燈壺”、“奔月壺”榮獲香港雙魚陶瓷公司“當代宜興陶藝展”優秀獎;2000年,作品“雙龍戲珠提梁壺”獲澳門“宜興紫砂藝術交流展”銀獎。並有多件作品被香港茶具文物館收藏。談碧雲在壺藝方面的成就極高,每一件作品都表現出相當深厚的氣勢,線條流暢,質感溫潤,刻劃精到,惜泥如金, 是公認的現代著名的紫砂製作名師。
- Mar 26 Sat 2022 10:13
民國時期_朱泥寶玩款朱泥六方大紅袍壺
此器以朱泥為胎,燒結堅實,色呈暗紅大紅袍。以平蓋長珠鈕,工法細緻,整體造型平整六方,三灣流,把昂闊,截蓋與壺身銜接緊密。全器雖小比例協調,端莊而規整,線條流暢,應是民國時期的功法與風格氣息。
- Mar 25 Fri 2022 09:45
民國時期_鉛字印孟臣款朱泥高頸雙線壺
惠孟臣生卒年不詳,大約生活在明代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荊溪人,著名壺藝名家。 “孟臣”姓惠,是從聽泉山館珍藏的白砂大壺中得知的,根據是此壺底款有“天啟丁卯年荊溪惠孟臣制”楷書十一字。關於他的姓氏、籍貫和大約生活年代有了較明確的斷定。
- Mar 24 Thu 2022 08:06
民國時期_玉于乍生涼 孟臣朱泥平蓋肉扁壺
惠孟臣,傳為明天啟、崇禎間宜興制壺名手(一說孟臣為清康熙、雍正間人)。江蘇宜興人,生卒不詳,為時大彬後一名手。孟臣制壺,大壺渾樸,小壺精妙,筆法類褚河南。
惠孟臣壺藝出眾,獨樹一幟,作品以小壺多,中壺少,大壺最罕,所製茗壺大者渾樸,小者精妙。 時人”,只知道他“善摹仿古器,書法亦工”,“渾樸工致兼而有之”,文人稱讚他的書法“不俗”,“絕類褚河南”。
- Mar 21 Mon 2022 09:36
民國時期_陳鳴遠(托款)朱泥小木瓜壺
陳鳴遠是幾百年來壺藝和精品成就很高的名手,他出生於紫砂世家,傳其父是明代著名紫砂藝人陳子畦。陳鳴遠所制茶具、雅玩達數十種,無不精美絕倫,陳鳴遠技藝精湛,雕鏤兼長,他還開創了壺體鐫刻詩銘之風,署款以刻銘和印章並用,款式健雅,有盛唐風格,作品名孚中外,他是紫砂史上技藝最為全面而精熟的大師,當時有「海外競求鳴遠碟」之說,對紫砂陶藝發展史建立了卓越功勳。他為紫砂工藝開拓新路,被譽為「清代第一家」,其作品曾被宮廷選作貢品。
- Mar 19 Sat 2022 08:21
清朝時期_似有玉人來逸公款朱泥笠帽壺
惠逸公(約公元1766—1831年),清朝著名紫砂藝人。惠逸公生於清雍乾年間,他大小壺兼制,善製小壺,以工巧聞名。
惠逸公與明朝的惠孟臣並稱“二惠”。惠孟臣的作品以渾樸精巧出名,惠逸公則工巧有餘,渾樸不足。但逸公制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俱備,且長於工巧,而渾樸不逮。逸公書法楷行草書俱備,楷書尤有唐人遺意,而竹刀鋼刀俱備,刻鐫或飛舞或沉著。其壺泥色最奇,小壺亦有佳者,莫若手造大壺之古樸可愛也。
- Mar 15 Tue 2022 12:25
民國時期_山水主人 孟臣款笠帽朱泥蓮子壺
此壺屬古蓮子壺式,形制古雅,細砂隱隱可見,呈色明艷,式度凝練。器身飽滿蘊蓄,神采奕奕。壺型精巧,壺蓋留唇,蓋面穹起,三彎流飽滿,執把圓弧有力。整體器型精巧,線條挺秀,巧妙的勾勒出壺體的輪廓美和韻律美。壺底鐫刻“山水主人”孟臣。
- Mar 14 Mon 2022 13:03
清末民初_玉人依江立 逸公款朱泥束腰高梨壺
逸公,即惠逸公,清代雍正、乾隆時(1723-1795)宜興制壺高手。生卒不詳。逸公所製茗壺,形式大小與諸色泥質具備,尤泥色最奇。作品雅緻脫俗,巧而不織。小壺亦有佳者,莫若大壺之古樸可愛。書法無定體,楷、行、草書俱佳,真書高雅,楷書有唐帖遺意。刻法竹刀、鋼刀均用,或沉著或飛舞。工巧一類,可與孟臣相悉敵,故世稱「二惠」。多屬小壺,大者罕見。
- Mar 11 Fri 2022 09:52
清末民初_龍印福記款朱泥梨形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