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孟臣,荊溪人,壺藝名家。生卒年不詳,大約在明代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歷史多稱“孟臣”。
荊溪惠孟臣,是宜興一廠早期壺中,名聲最響的作品。玩早期壺的玩家,莫不夢想擁有一把「荊溪惠孟臣製」紫砂壺。荊溪惠孟臣外,還有荊溪南孟臣、宜興惠孟臣,都是同系列的名壺。
惠孟臣,荊溪人,壺藝名家。生卒年不詳,大約在明代天啟到清代康熙年間,歷史多稱“孟臣”。
荊溪惠孟臣,是宜興一廠早期壺中,名聲最響的作品。玩早期壺的玩家,莫不夢想擁有一把「荊溪惠孟臣製」紫砂壺。荊溪惠孟臣外,還有荊溪南孟臣、宜興惠孟臣,都是同系列的名壺。
1977~1982年文革後,福建茶葉公司為提高國營業務,遂向「宜興紫砂工藝一廠」,大量訂製落底款「中國土產畜產進出口公司福建省分公司廈門支公司」繁體22字的水平壺,泥料是「紅泥」和「清水泥」,容量是以十杯壺為主或稱八杯。蓋款銀鳳、巧英、梅雲、志琴、無款五種,壺身二行清地刻行楷書,第一行「請飲」,第二行「中國烏龍茶」。
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英語:China Import and Export Fair),又稱廣州交易會,簡稱廣交會(Canton Fair),舊稱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創辦於1957年春季,是中國大陸目前規模最大、成交效果最好的綜合性國際貿易盛會,有「中國第一展」之美譽,也被譽為中國外貿的「風向標」和「晴雨表」。每年分春、秋兩屆在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琶洲展館)舉辦。
春晚綠野秀 於古陽羨銘 石羽刻
汪寅仙(1943--2018年2月28日)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56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前後隨紫砂高手吳雲根、朱可心、裴石民、蔣蓉學藝,從藝30多年。創作了一百多套高檔紫砂作品,為人樸實真誠,勤奮好學,人品、藝品皆優。作品講求內涵、神韻和創意。製作嚴謹,工藝精湛,技術全面,光器、花器都能,尤精花貨,為當代陶藝大家之一。多見作品被北京故宮博物院等單位收藏。有的被選作國家禮品。
此壺穩重大方、粗嘴、粗把、壺體雄健渾厚、圓潤大度、器形力度、精工細緻、韻味深厚、動感十足、氣勢不凡。
1943年何道洪生於陶藝鼎盛的宜興丁山鎮。自幼浸淫在座藝術之都中,耳濡目染,不由自主地編織起他童年的藝術夢幻。
1958年,16歲的何道洪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學習陶器製作,他先從著名紫砂藝人王寅春習藝,起初只抱著「人有一技之長,方可立身處世」的單純想法,同時也珍惜這個難得的學習機會,勤奮不懈,並且追根究底的探索壺藝製作的奧秘。由於學不厭倦的認真態度,加上樸實淳厚的性格,博得王寅春特別的關照,盡傳其技。何道洪在王寅春細心的指導下,在方器、圓器、筋紋器等基本功上,紮下厚實的基礎。1965年底,轉拜素有「陳鳴遠第二」的裴石民為師,學習塑器和象真果蔬的製作技藝。何道洪秉承一貫謙虛誠摯的學習精神,深獲裴石民的賞識,將技藝毫無保留地傾囊相授,何道洪觀摩了裴石民林林總總的陶藝作品,個個形象鮮明,件件栩栩如生,著實大開眼界,嘆為觀止。俗語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何道洪除了師承王老、裴老二人之菁華外,自已更不斷地求新求變。孔子曾言:「不憤、不啟、不怍、不發,舉一際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學習是互動的,何道洪兢兢業業努力態度,使二老不吝於賜教,就在老師教不厭,學生學不倦的互相激揚下,使何道洪在陶藝技術上有長定的進步,尊定日後成功的基石。此時期的代表作有《十六竹壺》、《魚化龍壺》及《九件套梅椿茶具》、《五件套鼎梅茶具》、後二者更被選為國禮,送給日本道相。
在早期壶系統中, 有一特殊代表性的印款——荊溪姓制,其年代在 70'末 80"初之间,.约1977 - 1985 前后。
丁洪順,高級工藝美術師,無錫市科協自然科學專門學會會員,無錫市青年聯合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市紫砂工藝廠研究所一九五五年生於江蘇宜興,七三年進紫砂工藝廠,從藝至今三十餘載。師承高洪英,束鳳英,許成權,後拜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為師,八五年進南京藝術學院進修,八九年結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先後。與南藝教授潘春芳,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張守智,美術大師韓美林合作,代表作“三羊同樂”,“五羊組壺”等曾被中央電視台,新華日報報導刊登。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省級評比獎項。樸實無華的造型,深厚的藝術功力是其繼承恩師風範的一貫追求,藝術創作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刻苦勤奮,千錘百煉,在潛心積累豐富藝術底蘊的過程中常有精道絕妙之作,廣受國內外壺藝愛好者和專家的高度評價。
顧德根(1895——1960),民國制壺藝人。宜興丁蜀潛洛人。民國初期,砂壺仿古類作品較多,顧德根卻以紫砂花貨為主,有「竹節」、「竹鼓」、「竹段」等。其所制「樹癭」為壺身,流紐、把及口沿處以竹節裝飾,別具一格。壺底用窯戶老闆「藝古齋」印,蓋印用小章陽文篆書「德根」。上世紀二十年代,顧德根以制「牛蓋洋桶壺」、「六方壺」等為主。二十年代後期以仿「貢壺」朱泥小品為主,結合紫砂花貨的特點,有時在朱泥壺上用蛙、蟲為壺紐,較為有特點。三十年代之後,他把主要精力放到紫砂泥的配製上,主要供「宜興吳德盛陶器店」和「上海鐵畫軒陶器店」。1937年抗戰爆發後,窯廠落敗。1942年底顧德根轉行作「屠墩老闆」。1955年後,重操舊業,為「湯渡」、「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做訂貨坯。1960年遇上自然災害,顧德根於宜興川埠潛洛老家去世。
儲集泉,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民間文學家協會會員。現於中國紫砂陶藝術博物館儲集泉工作室從事紫砂陶藝術品創作。儲集泉 男 ,出生於江蘇宜興名人望族,先祖儲南強為宜興政治、經濟、教學、文化界著名人士。 1971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承高麗君、范洪泉二位花貨名師,期間曾得花貨大師朱可心青睞指點,並自習書畫,在繼承傳統中得益於書畫文字的修煉,以創作設計見長,作品以語言為主線,追求形式與內涵的美。先後於1983年、1985年參加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紫砂造型製圖班”、“公司業務技術培訓班”學習,於1989年結業於中央工藝美院“陶瓷造型專業班”。現於中國紫砂陶藝術博物館儲集泉工作室從事紫砂陶藝術品創作。儲集泉擅長紫砂花貨雕器,堆雕嵌貼,得心應手。造型靈秀,生動活潑,富有時代精神,創作精力旺盛不衰。 1997年起,儲集泉在傳統花貨技藝基礎上借鑒泥繪、嵌泥、浮雕、貼塑等技藝手法兼容並蓄,不斷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獨有的融詩、畫,融藝於一體,面目一新的紫砂花貨繪雕裝飾新風格。這種個性鮮明的創新舉措,得到業界認同,並為藏界所注目。
樂事可為知己喻 清修豈與世人言 跂陶刻
馮桂林(1902—1946年),宜興周鐵鎮人,1918年遷居宜興蜀山北廠。紫砂著名藝人。擅長松竹梅題材及模擬自然塑器。其製品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高或矮,或規則或不規則,皆精緻細膩,深沉肅穆,給人以“千奇萬狀信手出,鬼斧神工難類同”之感。馮桂林一生創制紫砂花貨精品甚多,僅新品種類就達二百餘種,以手法新穎、風格獨特、構思奇妙著稱於世,為紫砂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匠藝師之一。 馮桂林雖為紫砂藝坊的名工巧匠,但一世清貧,所用壺款,底部為店號,如“金鼎商標”為宜興吳德盛款,“立信”為宜興潛洛許立生款,壺蓋上方用自款“桂林”小方章。
此件紫泥竹鼓壺,造型飽滿有力。彎流、橋樑鈕、圈把均塑以竹節造型,取道自然,渾然一體。壺蓋飾以竹葉,俊秀飄逸,大有“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的意氣傲骨。壺身鐫刻:“樂事可為知己喻、清修豈與世人言 跂陶刻。”以漢洗之金文入砂器,得古風、意吉祥。另一面壺身刻竹以相配。馮桂林擅制花貨精品,尤其是仿擬自然的松、竹、梅題材,給觀者以“千奇萬狀信手出,鬼斧神工難類同”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