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曼倫,2005年正高,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2008年第四屆),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中國陶瓷藝術,設計,教育終身成就獎榮譽獲得者。
1942年生於江蘇宜興。1958年10月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當代紫砂花器泰斗朱可心先生門下,後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蔣蓉諸位先生的指導,受益非淺,終成大器。 1983年結業於原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現清華大學美術學院)陶瓷系紫砂造型班。
1982年開始從事紫砂陶藝專業創作設計,經近50年的刻苦磨練和工作實踐,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創作經驗,先後推出近70多件/套新作和精品之作。在長期從事紫砂陶藝創作專業生涯中,作為一個富有個性追求的紫砂陶藝家,她設計創作的作品,來於生活源於自然,有著濃郁的生活氣息。又具鮮明的個性,形成自己的創作主題。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靜,又名丁山人,實力派陶藝家,1958年生,1976年中學畢業後,考進宜興紫砂工藝廠,追隨許成權老師學習制壺技藝,並常受師公朱可心指導,深受朱可心喜愛,常親臨指教,是對朱可心風格繼承和發揚最有成就的一個藝人,由於張靜本人文化素養相當高,對紫砂藝術的理解非一般泛泛之藝人可比,因此,在當時宜興紫砂廠乃至整個紫砂界,都是屬於鶴立雞群之人。
他的作品沉穩,大度,細膩,大寫意之處收放自如,細節刻畫恰到好處,常以松竹梅為題創作塑器,無論花塑器和光素器皆有獨到之處,令人愛不釋手。八九十年代成名,與葛陶中、施小馬、江建翔、陳國良等紫砂界大咖齊名。可惜,時運不濟,天不假年,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1996年)因意外身故,實為紫砂界的一大損失。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亞亦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師1954年生於江蘇宜興;1971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學習紫砂成型的基本技法與知識;1984年進紫砂研究所,拜中國工藝美術大師汪寅仙為師,專業紫砂創作設計,在師傅的悉心指導下,技藝逐漸純熟;1989年被選送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藝術系進修,在創作思路上有了進一步的提高;現在宜興吳亞亦紫砂藝術館進行紫砂藝術創作。作品常以雕塑手法與傳統工藝相結合,製作精細、紋飾優雅,獨具韻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代表作品獲國務院紫光閣典藏、南京博物院永久典;另《文房四寶壺》、《神靈玉鼎壺》等作品相繼在國內外陶藝精品展覽會上參展獲獎,獲得了中外收藏家的好評。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李碧芳高級工藝美術師,1939年12月生於江蘇省宜興丁蜀鎮。1955年10月考入“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工場紫砂工藝學習班”,拜朱可心先生老師,學習紫砂製陶技藝。在如父一般的恩師指教下,她虛心好學,心靈手巧,年輕時就享有“男有春芳,女有碧芳”的讚譽。1958年8月受聘任紫砂工藝輔導,開始培訓學徒,先後連續二十多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技藝人才,共計數百人,不知傾注了多少心血,在教授學生的過程中,既要完成額定任務,又要傳授陶藝。她不斷進取,在紫砂藝陶製作技藝上,不僅掌握了光器、花器、筋瓢器門類製作的泥性和技法,還悉心學習其他老藝人的長處,為己所用,不斷攻克技術難關,不斷攀登技術高峰。1982年鎮江地區授予工藝美術師稱號。 1984年晉升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雀舌未經三月雨
范洪泉1941年生于宜興蜀山,1956年進入紫砂工藝廠先後師從吳雲根、朱可心老藝人。自1958年起,相繼擔任過班、組長、技術員、技術總輔導等工作,悉心培養紫砂後備人員。現爲研究員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
作品以大氣豪放著稱,淳樸自然。長于紫砂花器的創新制作,尤善大型、特大型花器的創作代表作有“大型東坡提梁壺”“報春壺”系列、“梅樁壺”系列等。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葛明仙高級工藝美術師,1939年生於丁山陶藝世家,1956年考入紫砂工藝廠,師從吳雲根,顧景舟。1984年進中央工藝美院培訓,1988年進紫砂廠研究所,一直從事新品開發研製,成就斐然。2007年去世。
其中作品《綠大線元》壺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1990年《龍紋玉璧》九件組壺榮獲全國陶瓷藝術展評二等獎及景德鎮國際陶瓷精品展二等獎,1991年設計的七頭《瑰寶》組壺,廣受海內外收藏家的推崇與珍愛,1990年應香港錦鋒陶藝公司的邀請赴港參觀訪問,構思製作《瑰寶茶具》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代表作有《富果》、《玉琮》、《雙竹》、《竹搖風情》、《佛竹》、《湘妃竹》《旋》等,1994年《雙竹提梁》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美術名人作品展」。1995年又完成茶具《晨》,簡潔流暢的造型,穹形壺把下,山川之中躍出明珠,展示對紫砂藝術的憧憬。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宜興是指壺底落款名,它包含了50-90年代一廠所出的壺,這個年代也是台灣人玩壺的起始與高峰。台灣人喜歡泡茶,三五好友喜歡圍在一起,泡茶聊五四三,悠閒享受度時間,到了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閒錢很多於是玩壺者就開始追求收藏,台灣人以前玩賞紫砂壺,講求的是:一土,二工,三造型,也就是紫砂泥的好壞實在是玩賞紫砂壺首重的因素,紫砂壺畢竟是茶具,就是拿來泡出好喝的茶,土質不好的紫砂壺,就已經先失去它最重要的意義了,再來才講究工藝以及造型的收藏樂趣。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范錦甫,民國時期宜興紫砂藝人,范大生(承甫)『1874-1942』五弟。精於制壺,善做花货,香港茶具文物館藏有“范錦甫”巧色佛手壺一具,製作精美,形像逼真,生動傳神。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葛明仙高級工藝美術師,1939年生於丁山陶藝世家,1956年考入紫砂工藝廠,師從吳雲根,顧景舟。1984年進中央工藝美院培訓,1988年進紫砂廠研究所,一直從事新品開發研製,成就斐然。2007年去世。
其中作品《綠大線元》壺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1990年《龍紋玉璧》九件組壺榮獲全國陶瓷藝術展評二等獎及景德鎮國際陶瓷精品展二等獎,1991年設計的七頭《瑰寶》組壺,廣受海內外收藏家的推崇與珍愛,1990年應香港錦鋒陶藝公司的邀請赴港參觀訪問,構思製作《瑰寶茶具》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代表作有《富果》、《玉琮》、《雙竹》、《竹搖風情》、《佛竹》、《湘妃竹》《旋》等,1994年《雙竹提梁》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美術名人作品展」。1995年又完成茶具《晨》,簡潔流暢的造型,穹形壺把下,山川之中躍出明珠,展示對紫砂藝術的憧憬。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鼎商標——即民國時期吳德盛紫砂陶器行(亦稱公司或店),為吳漢文於民國五年( 1916 年)所設。店址選在宜興縣城蛟橋邊堍。早期用印為“吳德盛”陽文籇書小方章,底蓋並用。稍後用印為陽文籇書大方章“吳德盛制”。中期用印為大圓章陽文籇書為“吳德盛制”、“宜興吳德盛制”。至二十年代後期,店主吳漢文創立“吳德盛”店號著名商標“金鼎商標”。 “金鼎商標”印款中央以鼎為圖案,四角為陽文楷書“金鼎商標”,為“吳德盛”店號訂壺專用印款。後期吳漢文亦以陽文楷書方章“松鶴軒”鈐於精製之壺。 “吳德盛”、“金鼎商標”印款鈐壺底,蓋把一般有製壺者小方章印款,當時專門為吳德盛製作紫砂茗壺的有岩如、儲銀蘭、王熙臣、馮桂林等,專門為吳德盛銘刻的藝人有任淦庭,經常訂製坯件的有俞國良、程壽珍、朱可心、汪寶根、吳雲根、王寅春等。在民國十四年( 1925 年),吳漢文又在上海開設“吳德盛”分號,主要銷售紫砂製品。吳漢文自己制的茗壺早期亦用“吳德盛”款。抗戰爆發後“吳德盛”倒閉,“吳德盛”及“金鼎商標”印款沿用至 1939 年底。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遇事虛懷觀一是……
王石耕原名王長根,1922年出生於宜興一個紫砂世家,其父王寅春是清末民初紫砂壺製作大家,為“民國七藝人”之一。石耕子承父業,從小就跟父親學藝製壺。 在其父嚴格要求下,練就一身過硬的本領,秉承乃父衣缽,成為“王派壺藝”的嫡傳。在王石耕15歲那年他頭一遭徒手獨立完成了兩把仿古壺:一 把“掇球壺”,一把“線園壺”,嘴平正,口蓋準縫,頗見功力,是他壺藝生涯中的“處女作”。 這兩把壺被丁蜀鎮上一位老中醫珍藏著。
石耕老人技術全面,技藝精湛,老而彌堅,屢創佳作,接二連三設計創作了幾十個新品,方貨,圓貨,花貨樣樣都有,款式之多,產品之精,令人羨慕 嘆。他決心要在創作上與年輕人試比高低,一顯身手,發揮他製作組壺的強大優勢,推出力作“五彩繽紛”組壺。這套組壺為五把小壺,泥分五色, 色澤潤和,分別由“布紋六方壺”,“綠泥凹肩壺”,“紅泥八卦壺”,“黃泥梨式壺”,“黑泥砂珠壺”組成,或方或圓,形制 不一組,造型各異,在風格上卻是一個統一有機的整體。這組作品在1985年江蘇陶瓷新品評比中獲得金獎,曾在海內外引起轟動。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香先得五峰春……
徐秀棠,1937年出生於江蘇宜興蜀山紫砂世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民間藝家協會副主席,無錫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無錫市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工藝美術會陶藝專委會主任。1954年拜紫砂陶刻著名老藝人任淦庭為師學習紫砂陶刻,1955年1月隨師父進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工藝廠前身),1958年參加輕工部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舉辦的“中國民間雕塑研究班”,結業後轉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坭人張”張景祜工作室學習彩塑,1959年回紫砂工藝廠籌建陶刻陶藝創作,主攻紫砂雕塑,1993年與日本陶藝家高橋弘先生合作組建長樂弘陶藝有限公司。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張靜,又名丁山人,實力派陶藝家,1958年生,1976進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許成權,並常受師公朱可心指導,深受朱可心喜愛,常親臨指教,是對朱可心風格繼承和發揚最有成就的一個藝人,由於張靜本人文化素養相當高,對紫砂藝術的理解非一般泛泛之藝人可比,因此,在當時宜興紫砂廠乃至整個紫砂界,都是屬於鶴立雞群之人。
他的作品沉穩,大度,細膩,大寫意之處收放自如,細節刻畫恰到好處,常以松竹梅為題創作塑器,無論花塑器和光素器皆有獨到之處,令人愛不釋手。八九十年代成名,與葛陶中、施小馬、江建翔、陳國良等紫砂界大咖齊名。可惜,時運不濟,天不假年,惜於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1996年)因意外身故,實為紫砂界的一大損失。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老安順 茶壺的創始人是章壯雄的曾祖父、清末名壺師章大得,老安順 是在他的手中吸收了各地的制壺技藝并自成一系。
葛明仙 高級工藝美術師1939年生於丁山陶藝世家,1956年考入紫砂工藝廠,師從吳雲根,顧景舟。1984年進中央工藝美院培訓,1988年進紫砂廠研究所,一直從事新品開發研製,成就斐然。2007年去世。
其中作品《綠大線元》壺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1990年《龍紋玉璧》九件組壺榮獲全國陶瓷藝術展評二等獎及景德鎮國際陶瓷精品展二等獎,1991年設計的七頭《瑰寶》組壺,廣受海內外收藏家的推崇與珍愛,1990年應香港錦鋒陶藝公司的邀請赴港參觀訪問,構思製作《瑰寶茶具》弘揚我國的民族文化。代表作有《富果》、《玉琮》、《雙竹》、《竹搖風情》、《佛竹》、《湘妃竹》《旋》等,1994年《雙竹提梁》入選中國工藝美術學會「工藝美術名人作品展」。1995年又完成茶具《晨》,簡潔流暢的造型,穹形壺把下,山川之中躍出明珠,展示對紫砂藝術的憧憬。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蘭雖為草秀而香
1952年2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建立,由裴石民、吳雲根、朱可心、施福生、範正根、邵六大、范祖德、等七人組建紫砂工廠,隸屬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 使用[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特定年代印款,印款為楷書圖章,[宜興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自右向左鐫刻,不同於現今自左向右,上為[宜興]字款、中為[湯渡陶業生產合作社]字款、下為[出品]字款。該印款除加入紫砂工廠從業人員使用,凡向民間定壺,供柸者亦使用此印款。印款沿用至[宜興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成立半年之後。1954年底止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福記的創始人為~程壽福(是程壽珍的兄弟);生於清代道光末年〈1853~1926〉,其原籍為浙江杭州,七歲時跟隨祖輩至丁山,在上袁村定居,是孟臣後裔的義子;在當時是製作朱泥小壺的高手,工巧技精有獨到之處,所生產的茶壺大多銷往南洋一帶。
第二代為~程金茂,繼承程壽福之父業。
第三代為程壽福之孫~程真慶,生於1907年,少年時跟隨祖父程壽福學製朱泥小壺,年輕時幫「吳德盛」家製壺,程真慶在其27歲時,由王寅春作媒,與蜀山南街周家之女~周鳳娣結婚(招親),生有一女一子,女兒為周志華,兒子為周志宣,都是紫砂一廠之職工,並都從事紫砂創作,也可說是「福記」的第四代傳人吧!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金銀鳳助理工藝美術師,早年紫砂一廠知名制壺高手,妹妹金錦鳳也是一廠知名制壺高手、女兒高文萍1969年生,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大專學歷,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陶藝專業委員會會員。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吳雲根(1892-1969年),又名芝萊,宜興紫砂名藝人。14歲向汪生義學藝,與汪寶根,朱可心為師兄弟,是著名的“紫砂七大名藝人”之一,他的制壺風格樸實穩重,擅長光素器,筋紋器製作,於仿製傳統產品中別抒機心,善作變化,給人以新穎之感,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吳雲根一生勤勞純樸,光明磊落,公私分明直到。去世,未給子女們私下留存一件他個人的作品。他的紫砂作品,構思奇妙,享有“出神入化”之美譽。製作的“提把弧菱壺” “雙色竹段壺”,“大型竹提”,“傳爐壺”,“線雲壺”,“合菱壺”等,曾多次選定參加國內外陶藝大展,聲譽遠播創作。設計的竹花盆,大長方水底盆及新石桃,菱角茶具,雙色柿子,還有“魚罩壺”,“春寧壺”等在傳統手法上頗具創意。他的作品喜用雙色泥表達主體,較多的用竹為題。竹節為壺身挺拔剛勁,壺咀,壺把,鈕,綴以小竹枝攀於壺體,由曲枝構成,輔以幾片小竹葉,舒展有姿似風中飄動,疏密有致;兩種泥色處理,相互呼應,色澤和諧得體在製作處理手法上以竹節為主體的合理結構,以葉,莖,枝,芽為襯托,充分表現翠竹的神韻。又如“柿子壺”是常見的造型,他採用多種手法製作,有宜於裝飾銘文,且光潤的四瓣莖紋柿子壺,也有重在表現柿子生態的翻蓋柿子壺,光潤內蘊,楚楚動人。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葛明仙 高級工藝美術師1939年生於丁山陶藝世家,1956年考入紫砂工藝廠,師從吳雲根,顧景舟。1984年進中央工藝美院培訓,1988年進紫砂廠研究所,一直從事新品開發研製,成就斐然。2007年去世。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荊溪惠孟臣」。荊溪是宜興古地名。惠孟臣為明代紫砂壺名家,姓惠名孟臣。
荊溪惠孟臣,是宜興一廠早期壺中,名聲最響的作品。一廠早期商品壺,都是多人大量製作,以水平壺為大宗。惠孟臣是水平壺名家,因此以他名號落章款。一廠惠孟臣系列壺,約在1978年至1983年間製作,除了「荊溪惠孟臣製」外,還有「荊溪南孟臣製」、「宜興惠孟臣製」、「中國宜興」等 。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