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曆年間的名家有時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師徒三人,他們的壺藝都很高超,有「 壺家妙手稱三大」 之譽。另還有陳仲美、沈君用、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時英、陳用卿、陳文卿、閔魯生、陳光甫、邵蓋、周俊溪和邵二蓀等,可以說是名工輩出,各有絕技。
邵蓋(1573-1629 ),明萬曆四年至崇禎二年間,江西婺源人,宜興制壺高手。工治壺,為明代名手。與邵文金、邵文銀為一家。邵氏一家所制茗壺,世稱"邵家壺"。邵蓋制壺工巧,自樹規模,為邵家一名手。
萬曆年間的名家有時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師徒三人,他們的壺藝都很高超,有「 壺家妙手稱三大」 之譽。另還有陳仲美、沈君用、歐正春、邵文金、邵文銀、蔣時英、陳用卿、陳文卿、閔魯生、陳光甫、邵蓋、周俊溪和邵二蓀等,可以說是名工輩出,各有絕技。
邵蓋(1573-1629 ),明萬曆四年至崇禎二年間,江西婺源人,宜興制壺高手。工治壺,為明代名手。與邵文金、邵文銀為一家。邵氏一家所制茗壺,世稱"邵家壺"。邵蓋制壺工巧,自樹規模,為邵家一名手。
在紫砂壺的花器中,有兩款壺型都是極為難做的,非常考驗製作者的功力,這兩壺也被稱為花器的巔峰之作,它們便是「束竹壺」和「束柴壺」。束竹壺即以竹入壺,整體就是收束的一捆竹,在清代創製此器形後,多有名家演變,其中最為代表的為「五竹壺」、「十六竹壺」和「八卦龍頭一捆竹」
談菊惠,高級工藝美術師。 1959年出生於宜興陶藝世家,是著名的談氏壺藝世家的第四代傳人。 197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周桂珍研習紫砂造型和設計創作。 1985年進中央工藝美院進修陶瓷造型設計。
葛明仙1939年生於丁山陶業世家。 1956年考入紫砂工藝廠。先後師從紫砂名藝人吳雲根、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 1984年經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培訓,全面系統學習了陶瓷理論知識。 1988年進紫砂廠研究所後,一直從事新品的開發和研製。作品多次獲國內外大獎,成績斐然。作品《綠大線元》壺被中南海紫光閣收藏。 1990年《龍紋玉璧》九件組壺榮獲全國陶瓷藝術展評二等獎及景德鎮國際陶瓷精品展二等獎。 1991年設計的七頭《瑰寶》組壺,廣受海內外喜歡。
周桂珍,傑出女紫砂工藝大師,1943年生於宜興丁蜀鎮,1958年進入紫砂工藝廠。早期拜師王寅春和顧景舟先生,刻苦鑽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退休後定居北京。40餘年的創造生涯,使她在紫砂藝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先後獲得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這些榮譽也奠定了周桂珍紫砂壺的價格,也奠定了周桂珍在紫砂壺界的地位。
馮桂林(1902—1946年),宜興周鐵鎮人,1918年遷居宜興蜀山北廠。紫砂著名藝人。擅長松竹梅題材及模擬自然塑器。其製品或圓或方,或長或短,或高或矮,或規則或不規則,皆精緻細膩,深沉肅穆,給人以“千奇萬狀信手出,鬼斧神工難類同”之感。馮桂林一生創制紫砂花貨精品甚多,僅新品種類就達二百餘種,以手法新穎、風格獨特、構思奇妙著稱於世,為紫砂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名匠藝師之一。 馮桂林雖為紫砂藝坊的名工巧匠,但一世清貧,所用壺款,底部為店號,如“金鼎商標”為宜興吳德盛款,“立信”為宜興潛洛許立生款,壺蓋上方用自款“桂林”小方章。
馮桂林正當盛年創作高峰期,因抗戰爆發,紫砂業一落幹丈,藝人也被逼至絕境。l940年馮桂林回到宜興,借居蜀山前墅村,做過工,打過雜,也以制陶、賣坯為生。馮桂林也曾於l943年後開過作坊式陶器店自做自銷,聘師兄葉得喜幫忙,但難以度日。他終日辛勞,積勞成疾,於l 946年在蜀山前墅病故。一代名手在盛年創作高峰期病逝,乃紫砂界無法彌補的一大損失。宜興《民鋒報》曾刊載其生平及壺藝成就,紫砂同業公會特為其舉哀。“千奇萬狀信手出,鬼斧神工難類同”是對紫砂花貨名藝人馮桂林的絕好評價。
謝曼倫 (女):1942年生於安徽蕪湖,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輕工廳評定),江蘇省工藝美術名人,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會員,宜興紫砂文化藝術研究專委會會員。
1958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師從著名老藝人朱可心學藝,曾擔任宜興西汍紫砂王藝廠技術指導。1989年作品《大桑寶壺》獲江蘇省輕王廳新品展評金牛獎;1990年作品《碧玉如意壺》獲江蘇省陶瓷藝術展評一等獎,代表作品有:《竹福茶具》、《雙竹提梁壺》(與張守智合作)等。在創作中增加文化內涵、提升作品的品位,是她的追求。
周桂珍,傑出女紫砂工藝大師,1943年生於宜興丁蜀鎮,1958年進入紫砂工藝廠。早期拜師王寅春和顧景舟先生,刻苦鑽研取得了很大的成績,退休後定居北京。40餘年的創造生涯,使她在紫砂藝術上取得了顯著的成績。先後獲得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陶瓷藝術大師、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等稱號。這些榮譽也奠定了周桂珍紫砂壺的價格,也奠定了周桂珍在紫砂壺界的地位。
李碧芳高級工藝美術師,1939年12月生於江蘇宜興丁蜀鎮,1955年10月考進紫砂工藝廠,從師已故老藝人朱可心學習紫砂工藝,1958年8月受聘任紫砂工藝輔導,開始培訓學徒,先後連續二十多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技術人才,共計數百人次。,1982月鎮江地區授予工藝美術師稱號,1983年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學習造型、設計、製圖,1984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研究所,從事新產品開發、設計、創作,1989年晉升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1956年進紫砂工藝廠隨吳雲根學藝,1958年轉師朱可心門下任徒工班班長、技術員,曾任成型車間技術總輔導。
1993年在廠研究所從事產品創新和設計,1982年《綠嘴葫蘆壺》獲全國陶瓷評比評委特別獎,代表作品有《東坡提梁壺》、《特大梅樁壺》等。
徐秀棠,1937年出生於江蘇宜興蜀山紫砂世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文史館館員,中國美術家協會陶瓷藝術委員會委員,江蘇省民間藝家協會副主席,無錫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無錫市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江蘇省工藝美術會陶藝專委會主任。1954年拜紫砂陶刻著名老藝人任淦庭為師學習紫砂陶刻,1955年1月隨師父進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紫砂工藝廠前身),1958年參加輕工部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舉辦的“中國民間雕塑研究班”,結業後轉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坭人張”張景祜工作室學習彩塑,1959年回紫砂工藝廠籌建陶刻陶藝創作,主攻紫砂雕塑,1993年與日本陶藝家高橋弘先生合作組建長樂弘陶藝有限公司。
徐漢棠,1932年出生於宜興,2005年研高,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997年 第四屆)、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003年 首屆),師從顧景舟學藝,1955年參加蜀山陶業生產合作社(宜興紫砂工藝廠前身),1960年3月隨同師父顧景舟一起進紫砂研究所專事設計和創新,1975年進中央工藝美院陶瓷系深造,1984年進宜興紫砂工藝二廠任總工藝師、紫砂研究所所長。
周六妹:1986年版宜興陶瓷紫砂廠工藝師、助理工藝師、技術員名錄.
中國宜興紫砂一廠,起於1958年,止於1998年。這浩蕩的四十年所生產的紫砂壺商品數以百萬計,再折算天然、災害及人為損壞,打個五折也是一筆可觀的數字,但人們對於紫砂壺的喜愛,可又豈此這個數字能滿足。80年代初期,因港商的加入流通, 紫砂開始火熱,雖迫於當時政治氛圍,可兩岸紫砂經第三地轉折仍是私通不斷,為了紫砂,中國本地以外的壺友藏家可謂是千方百計,當然,紫砂壺獲得不易,需求過於供給,利益所趨之下,「仿製」也成了必有的歷程。
范洪泉宜興人,1941年生,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第五屆)、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首屆),師從吳雲根、朱可心老藝人,為“可心花貨”嫡傳弟子,跟隨朱可心二十餘年,善製花貨,其紫砂藝術風格豪放、大氣磅礴、個性鮮明、技藝精湛,被江蘇省輕工廳嘉獎“對紫砂有突出貢獻”堪稱現代紫砂花貨藝術的傑出代表。
1956年進紫砂工藝廠隨吳雲根學藝,1958年轉師朱可心門下任徒工班班長、技術員,曾任成型車間技術總輔導。
1993年在廠研究所從事產品創新和設計,1982年《綠嘴葫蘆壺》獲全國陶瓷評比評委特別獎,代表作品有《東坡提梁壺》、《特大梅樁壺》等。
顧躍鳴1958-12-15年出生於陶都之鄉,書法藝術受教於著名書法家周慧珺老師,紫砂藝術受教於何道洪大師。 1998年被美國世界藝術中心授予“世紀名人成就獎”。 2016年舉辦“大鳴之境”個人藝術全國巡迴展。 2017年舉辦了20多個國家近80多位國際陶藝大師參加的“中外國際陶藝大師藝術展”交流活動。多件作品被國內外博物館收藏,多篇論文發表於專業雜誌。
作者資料不祥,此件扁燈式,壺體不大手感輕盈,重心良好。泥色褐紫,顆粒細密,扁珠鈕似壺體縮影,圈把蓄力飽滿,技藝規整,氣息從容,結構端雅,窯火甚足,優雅而極富美感,品相可稱完美。
葛陶中1957年生於宜興,現為高級工藝美術師。 1976年6月進紫砂工藝廠隨李碧芳學習。 1978年進入紫砂研究所,師眾沈蘧華,並受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顧景舟貼身指點,從事紫砂陶創作,技術全面,製作精良,不斷探索紫砂之精華,充分利用紫砂泥土的特性來達到其藝術效果。 1986年設計”四方迴紋鼎壺“被評為江蘇省輕工業產品一等獎,製作的“五頭提壁茶具”獲1978年全車紀念品一等獎,“五頭夜知已”茶具獲1990年江蘇陶瓷新產品三等獎,與吳鳴合作設計並製作的“期待茶具”獲第三屆日本美濃國際陶瓷節評委會特別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