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壺用朱泥全手工製作掇球壺,手澤痕明顯,壺底有一葉形小章“味泉”二字印款。“紫砂泰斗”顧景舟在二十世紀晚期應邀鑑賞北京故宮博物院紫砂藏品時曾指出:院藏“味泉款黒砂竹節壺”為清嘉慶作品,故可推測此“味泉”款朱泥壺應為嘉慶時期制壺名手。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民國二十年代後期,吳漢文創立「吳德盛」店號著名商標「金鼎商標」。「金鼎商標」印款中央以鼎為圖案,四角為陽文楷書「金鼎商標」,為「吳德盛」店號訂壺專用印款。
李寶珍(1888—1943),宜興丁蜀蜀山南街人。大個子,臉上有疤,為人忠厚誠懇,貧民出身。師從俞國良,為晚清至民國紫砂製作大師,民國著名的「三寶三根」(李寶珍、汪寶根、陳寶生、吳雲根、顧德根、程盤根)之一,與紫砂大師吳雲根齊名。李寶珍製壺,技藝精良,施藝精到,從不粗製濫造,製壺樸實厚重,圓融不已,傳世作品極少,壺器流傳多為光貨。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宋犖(1634年~1714年),字牧仲,號漫堂、西陂、綿津山人,晚號西陂老人、西陂放鴨翁。漢族,河南商丘人。官員、詩人、畫家、文物收藏家,收藏名跡甚富,愛好壺藝後雪苑六子之一。宋犖與王士禎、施潤章等人同稱康熙年間十大才子。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宋犖奉詣入京師為康熙皇帝賀壽,被加官為太子少師,復賜以詩,回到家鄉商丘。九月十六日卒,享年八十歲。康熙下旨賜祭葬於其家鄉商丘,祟祀名宦鄉賢,葬於西陂別墅(今大史樓村)。

據民國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圖考 ,牧仲曾遊宜興東坡書院,前有石坊,題曰東坡先生買田處,牧仲中丞手筆也。並曰砂壺傳器”“清德堂,為清朝著名文物鑑藏大加宋犖,遊宜興時所訂制之堂號。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此壺高8.5厘米 口徑4.5厘米,材質為紫褐色泥,砂質隱現,造型寓圓於方,敦實厚重。彎曲流,環形把手,下附四餅形底足,製作精細,質樸大方,結構合理,用功獨到。蓋面鼓出,子口密縫緊湊,蓋頂與壺身形制相若。壺腹刻銘:「且飲且讀,不過滿腹。為禹同道兄,遠。」鈐「陳鳴遠」篆書方印。這件雖非陳鳴遠的作品,屬幾何形類的方器。此壺的餅形底足,在陳鳴遠款紫砂壺上屢見,已形成一種特徵,亦可作為賞鑒鳴遠壺的依據。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16.JPG

17.JPG

18.JPG

19.JPG

20.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中國宜興紫砂壺,以其砂質的細膩純美,透氣絕佳性能,時代礦質的優秀,歷代工藝大師及新秀的造型設計和創作, 把紫砂壺的優越性發揮到了完美的實用和品玩的境界,使紫砂的料,,,,成為紫砂歷史輝煌的一筆。90年代末期的改革,廠內紫砂壺成為了一個時代的絕唱,同樣成為紫砂收藏品的一個門類。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沈蘧華 又名沈巨華,1939年生於宜興,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1955年進紫砂工藝廠,從師顧景舟,基本功力札實,作工嚴謹,講究造型的線條裝飾。1983年全國婦聯命名為「三八紅旗手」。「九件竹簡茶具」(李昌鴻設計,沈漢生陶刻)1984年德國「萊比錫國際博覽會」金質獎。1986年赴日本考察訪問。2007年獲得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榮譽稱號。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丁亞平1960年出生於宜興丁蜀,1978年進紫砂工藝廠。師承束鳳英,丁洪順習藝.天賦加勤奮,三年後,19819月宜興陶瓷公司舉辦的技術比賽評比會上榮獲第一名,並被選送到壺藝泰斗顧景舟指導下的特藝班深造,在泰斗身邊聆聽教誨。制壺造詣飛躍提高。 1982年離開特藝班擔任紫砂廠技術輔導。1990年創作的“太極提梁壺”,一位著名學者曾經稱之為二十世紀最佳作品之一。該壺把中國太極圖像,巧妙地構思成一把紫砂壺。天與地,陰與陽,相互轉承。相映成趣,構圖優美,線條流暢,造形見似簡單但功力十足。丁亞平壺藝最大特點是,在傳統基礎上把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融進紫砂藝術,結合完美,表現豐富,功力深厚,氣韻生輝,名家風範盡顯。 1991年應聘紫沙工藝五廠任技術廠長,1994年進入宜興陶瓷博物館紫砂創作工作室。現為江蘇省工藝美術學會會員、陶藝專業協會會員。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宜興範家壺莊收藏館裡可以看到“大柿子壺”的神采。它用段泥製造,呈白果色,容量350毫升。壺體似柿子形態,壺蓋如柿子之柄,形象逼真生動。壺腹的一面鐫刻水墨山水,另一面陶刻行書“何當破悶出軀殼,君乘石瓢我浮蠡”,署“宜興出品”款,無陶刻人的姓名。壺蓋內有“大生”印。壺的底部印有一圓章“乙酉年南洋勸業博覽會”。乙酉年為1909年,1910年是庚戍年。這枚“圓章”闡明“大柿子壺”是範大生為了參與第一屆南洋勸業博覽會而特地設計製造的。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14.JPG

15.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80年代,在宜興一廠的紫砂壺年紀中,是一個相當飛黃騰達的年代。港商的加入,正為宜興紫砂注入了多元化的要素,壺式一新,工藝躍進。「荊溪姓製」章,是當年使用最廣泛的章款,亦是當年特定風氣下所改用的章款,並非特定人士才能使用。當時的荊溪姓製印款使用,並無特定規律或某班就用哪個姓式,而是隨便發放的,也就是你拿到哪個姓製,就是哪個姓製的印章。比起80年代末至90年代的廠壺,「荊溪姓製」章的廠壺工藝普遍比較精緻,印章均為紫砂印,並無牛角印或塑膠印。但荊溪姓製的紫砂壺仍只是當時的商品壺,並非把把精品,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山半落青天外”出自李白名詩《登金陵鳳凰台》:“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詩文浪漫。

潘仕成祖籍福建蒲田,以鹽賈起家,累官至兩廣鹽運使。由於潘氏家傳素嗜飲茶,便在宜興訂製專屬紫砂壺,一則自用,一則往還饋贈。潘氏訂製的紫砂壺形制固定,且慣於將印款落於蓋沿之上,壺底及他處 反而不落款,所用印款均為陽文篆字「潘」印。由於潘氏聲名遠播,世人乃將此一形制紫砂壺稱為潘壺。

1.JPG

2.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8.JPG

9.JPG

10.JPG

11.JPG

12.JPG

13.JPG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