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麗清,1977.9.24,助理工藝美術師 (2015.11.1日通過國家級助理工藝美術師職稱考核),號三清子。江蘇風兮砂陶瓷藝術有限公司藝術總監。她1977年出生於陶都宜興丁蜀鎮陶藝世家。對紫砂耳濡目染,因有著「陶」這個姓,天生就與紫砂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畢業後便開始從事紫砂陶藝工作,多年來刻苦磨練、兢兢業業、練就一手紮實的基本功,作品造型清秀,柔美精緻,極具古雅氣息、莊重而不乏新意,大度豁達而極具柔美之氣,深受壺藝愛好者和收藏家們的讚賞。

IMG_0018.JPG IMG_0019.JPG IMG_0020.JPG IMG_0024.JPG IMG_0029.JPG IMG_0031.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970年生于江苏宜兴(陶都),自幼喜爱紫砂工艺,93年得到范伟群老师的指导。 2004年又得到徐汉棠大师的指点。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熟练掌握了紫砂全手工工艺技术,多年来先后创作多款新作,荣获专业评比多个奖项,先后随先生范伟群赴东南亚各国及国内个省市,广泛交流、推广紫砂工艺,得到国内外壶艺爱好者的喜爱。IMG_0104.JPG IMG_0106.JPG IMG_0107.JPG IMG_0110.JPG IMG_0115.JPG IMG_0116.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G_0001.JPG IMG_0003.JPG IMG_0005.JPG IMG_0006.JPG IMG_0010.JPG IMG_0015.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宜興一廠為官廠,在1955年成立。一廠負有外銷創匯責任,為了大量產製紫砂壺,將過往個人製作改為團體製作,由工匠帶領幾位學徒大量商品化製作紫砂壺。一廠在1977年到1982年,出產的壺會標上綠色標籤,上面印有「MADE IN CHINA」,因此被稱為綠標標準壺。這也是這時期一廠標準壺最大特色。除此之外,還有底款「荊溪惠孟臣製」、「中國宜興」,蓋款姓名、數字等不同的組合。

一廠壺主要為外銷,早年由香港轉銷台灣,標準壺最受台灣市場喜愛,其中「荊溪惠孟臣製」、「請飲中國烏龍茶」等壺更是受到喜愛,標準壺保溫方便、好看、好用,最重要的是非常便宜,因此成為泡茶必備工具。IMG_0074.JPG IMG_0079.JPG IMG_0081.JPG IMG_0089.JPG IMG_0092.JPG IMG_0095.JPG IMG_0101.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盧維美,助理工藝師,生於宜興陶藝世家,自幼得家傳熏陶,其製作作風嚴謹,工藝細緻,作品古樸大方,造型新穎,善於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作品被海外博物館收藏,並在國內同行業評比中多次獲獎IMG_0119.JPG IMG_0120.JPG IMG_0122.JPG IMG_0124.JPG IMG_0131.JPG IMG_0134.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盧維美,助理工藝師,生於宜興陶藝世家,自幼得家傳熏陶,其製作作風嚴謹,工藝細緻,作品古樸大方,造型新穎,善於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創新。作品被海外博物館收藏,並在國內同行業評比中多次獲獎IMG_0137.JPG IMG_0138.JPG IMG_0139.JPG IMG_0140.JPG IMG_0145.JPG IMG_0146.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德堂為清初著名文物鑑賞家宋犖(1634-1713)堂號,清德堂是清代有名的齋號直至民國晚期,各種紫砂器件中常有此印記,除了壺底清德堂陽文篆體印章以外,並無留下任何印記或落款。清德堂早期為單邊方章陽文篆書印款後期為雙邊稜角篆書方章。

IMG_0043.JPG IMG_0045.JPG IMG_0046.JPG IMG_0047.JPG IMG_0049.JPG IMG_0056.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清德堂為清初著名文物鑑賞家宋犖(1634-1713)堂號,清德堂是清代有名的齋號直至民國晚期,各種紫砂器件中常有此印記,除了壺底清德堂陽文篆體印章以外,並無留下任何印記或落款。清德堂早期為單邊方章陽文篆書印款後期為雙邊稜角篆書方章。

IMG_0033.JPG IMG_0034.JPG IMG_0036.JPG IMG_0037.JPG IMG_0040.JPG IMG_0041.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臣壺代代都有仿品,因此鑒別上很難斷代,但仍可從以下一些細節特徵上去鑒別:

  1、製工,孟臣壺“渾樸工致兼而有之”,不可能太精工。製壺史上在明末清初這個階段,壺內底面均不甚精細,因為清初壺內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道以後壺內才以竹、刀修刮。

  2、造型上,把圈的位置略高,有向上提的感覺。

朱泥壺蓋內有“水準”字樣,最早到道光十三年。

  3、明末清初的小壺蓋唇不長,一直要到道光開始蓋唇才有長唇。

  4、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

  5、晚明時期壺的容量很少有低於140毫升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抵是清代中葉以後的作品。

  6、朱泥壺在雍正、乾隆時,曾有部分作品以化妝土做表皮,以至表裡顏色略有不同。

  7、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是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8、銘刻的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製”、“荊溪惠孟臣製”等。有的前面標有製作年份或絕句,如“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等,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具書法韻味,用竹刀刻劃,後期作品並用鈐印。IMG_0071.JPG IMG_0072.JPG IMG_0073.JPG IMG_0075.JPG IMG_0076.JPG IMG_0077.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孟臣壺代代都有仿品,因此鑒別上很難斷代,但仍可從以下一些細節特徵上去鑒別:

  1、製工,孟臣壺“渾樸工致兼而有之”,不可能太精工。製壺史上在明末清初這個階段,壺內底面均不甚精細,因為清初壺內底面均不以竹刀修刮,嘉、道以後壺內才以竹、刀修刮。

  2、造型上,把圈的位置略高,有向上提的感覺。

朱泥壺蓋內有“水準”字樣,最早到道光十三年。

  3、明末清初的小壺蓋唇不長,一直要到道光開始蓋唇才有長唇。

  4、壺的流嘴,不論長或短,均剛直勁拔。

  5、晚明時期壺的容量很少有低於140毫升的,若在60毫升以下,大抵是清代中葉以後的作品。

  6、朱泥壺在雍正、乾隆時,曾有部分作品以化妝土做表皮,以至表裡顏色略有不同。

  7、壺體光澤瑩潤,胎薄輕巧,線條圓轉流暢是孟臣壺突出的風格特徵。

  8、銘刻的書法秀娟,不離唐賢風格。“孟臣壺”傳器款識有書“文杏館孟臣製”、“荊溪惠孟臣製”等。有的前面標有製作年份或絕句,如“大明天啟丁卯孟臣製”等,字體多為楷書,也有行書體,筆勢靈動,具書法韻味,用竹刀刻劃,後期作品並用鈐印。

 IMG_0078.JPG IMG_0081.JPG IMG_0083.JPG IMG_0087.JPG IMG_0091.JPG IMG_0095.JPG IMG_0097.JPG IMG_0100.JPG  

文章標籤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Close

您尚未登入,將以訪客身份留言。亦可以上方服務帳號登入留言

請輸入暱稱 ( 最多顯示 6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標題 ( 最多顯示 9 個中文字元 )

請輸入內容 ( 最多 140 個中文字元 )

reload

請輸入左方認證碼:

看不懂,換張圖

請輸入驗證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