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文引 20080308by,David-Chen.  

「墨緣齋意堂」係清道光(西元1821~1850)年間開設之壺肆,專門搏製紫砂壺,慣於在壺底落陰款識「墨緣齋製」四方型印款;「昌記」亦為清道光年間成立之商號,以聘請製壺工手專門生產朱泥小壺行銷而聞名於廣東、閩南沿海一帶,慣於在把下落款橢圓形陽字印「昌記」款,因所製朱泥小壺工細且胎薄,而聞名於當時,為富商名士所鍾愛。蓋清末民初間,潮、汕閩人講究以朱泥所製之水平小壺沖泡工夫茶。因朱泥小壺色澤豔紅,象徵吉祥喜氣討人喜愛,又因朱泥之可塑性高於紫砂,製成壺後可達於1mm以下之輕薄細緻壺體。容量約100毫升上下之朱泥小壺置於茶船中可與水面平衡而不翻覆,故以時稱水平壺。

        朱泥小壺之所以盛行於當時,無非鬥茶風氣盛行之故,蓋古來「茶壺以小為貴,每一客,壺一把,任其自斟自飲,方得為趣。何也?壺小則香不渙散,味不耽閣。」《清‧吳騫‧陽羨茗陶錄》。此款朱泥標準水平壺闊約10.2cm高約5.2cm,容量約90cc,把下落款「昌記」橢圓形陽字印款,底款「墨緣齋意堂製」長方形陽式印款,為清末時期作品。製壺泥料選用與手法工整,係當時量產之細貨,可謂後世宜興朱泥標準水平壺之首見,乃墨緣齋意堂為迎合時風:「賤大如敝屣,愛小似妻妾,亦時好之變耳。」屠隆《考槃餘事》曰:『凡瓶要小者,易候湯。』馮可賓《茶箋》曰:『壺以小為貴。』《茗壺系》曰:『壺宜小不宜大。』《清‧奧玄寶‧茗壺圖錄》,而委由昌記生產銷售之代表作,與一般朱泥壺慣於僭用孟臣、逸公、思亭等銘款者有別,這是因為清末紫砂壺製作盛行以自設行號生產並註冊為商標的緣故。西元1932(民國21)顧景舟時年十七歲,始從祖母學習製作紫砂壺,並為自己之書房取名為「墨緣齋」〈另一說是稱墨緣堂〉,二十餘歲初出道時,並自刻篆印用「墨緣齋製」;「墨緣齋意堂製」,把下款「景記」等款識於所製作之紫砂壺與朱泥壺等作品,不久後隨即改用「曼希陶藝」印款,但亦為「墨緣齋製」與「墨緣齋意堂製」印款留下令後人百思不解之迷題

1.JPG

2.JPG

2-1.JPG

3.JPG

4.JPG

5.JPG

6.JPG

7.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中林佬の紫砂壺 的頭像
    中林佬の紫砂壺

    linchin228的部落格

    中林佬の紫砂壺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